今日读书看到一段话非常感触:“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现代人过于重视物欲,一切只看眼前的利益,因此遂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颗关怀宇宙人生万物的活泼美好的心灵。而这也正是社会人心之所以日趋于堕落败坏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虽然不一定要再学习写作旧诗,但是如果能学会欣赏诗歌,则对于提升我们的性情品质,实在可以起到相当的作用。”
感触的点在于,所谓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确实离我目前的现实生活过于疏离。
而这恰恰是最吊诡的。当我在一家小时候希望就职的公司、从事我小时候喜欢做的工作的时候,本该是重点放大“希望”和“喜欢”的。但现实却是,案牍劳形往来白丁,撕逼扯淡PPT。
冗余信息每天都在爆炸式增长。我也思考过很多次是不是要离开。但是牵扯到曾经的希望和喜欢,就会逼自己坚持,告诉自己,我不允许我放弃。比较中二的想法就是,如果我都不可以做好的话,还有谁可以。比较自我PUA的说法就是,如果我在这个岗位都做不好的话,我去哪个岗位可以做好。
但是心灵的枯竭确实是肉眼可见的。在上海疫情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把家当成一个临时住宿点,回家倒头就睡,第二天继续开干。反复思考应该怎么做,还能怎么做。会着急,会焦躁,会崩溃,会无力,关键是会自我怀疑——我很讨厌自我怀疑这件事情,因为一旦开始,就会犹豫不前,举棋不定,反而错过很多机会导致再次自我怀疑。所谓心灵枯竭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的,会拒绝新信息、新内容的输入,也疲于新思想的输出。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工具人,甚至,换句话说,是我主动把自己工具化。
比较伤害的点在于,我发现一切都是无意义的。如果说流行文化的核心是消解意义,那么在无意义的作品当中如何找到自己的意义。这个事情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只是时也命也。时机让我被迫呆在家里,哪也去不了。不需要通勤,也无法外出,世界瞬间还给了我许多时间。第一个月我刷完了所有想看但没时间看的电视剧和科幻电影;第二个月(出于求生本能)我学会了炒菜,甚至做出了烤箱版吮指原味鸡;第三个月我开始看书,重新写简书。
开始重新输入和输出确实拯救了我枯竭的心灵。我发现当我不刻意思考业务,重新读一些无用之书,写一些喜欢写的文字,灵魂开始飘荡,心灵也会开始丰沛起来,思维反而开始活跃和开阔。
另外一件事是我又开始读诗词。很多诗句是以前囫囵吞枣的,此刻却仿佛出现了新的含义。这些奇妙的感觉在这一个月里令我愉悦。
当我今天读到“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时,确实觉得,诗歌或者说文学,能令我不死。这些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任何时候,当我过得不好的时候,文学都不会让我失望。
——嗯,今天好像是日更第五十天。
希望我过得顺遂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日更。当先之先,我会先把叶嘉莹先生的这本古诗词课读完,嘿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