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2月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和县塔什艾日克乡诺尔巴什拉木村的68户贫困户领到了“姗姗来迟”的680只扶贫羊,每户分得10只。这些扶贫羊早在2015年初就该分发,却因为当地主管部门、乡镇扶贫干部在扶贫羊发放过程中底数不清、疏于监管,甚至问题发现后仍置若罔闻,导致这68户贫困户足足等了3年之久。日前,新和县纪委监委对33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4月20日人民网)
按说,这是一起经过充分实地调研、且因地制宜制定了相关配套措施的精准扶贫羊项目:由当地拨付财政资金,从养殖合作社购买羔羊,发放给贫困户,经育肥后再由养殖合作社购回,帮助贫困户增收。但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其中的680只扶贫羊,直到3年后,基于村民举报,才姗姗来迟到达贫困户手中。
精准扶贫羊项目不“精准”,从调查结果看,其“黑手”当然是某些“起歪心”的养殖合作社:他们肆无忌惮截留了这部分扶贫羊,以再度谋利,从而让这起扶贫羊项目毁在了“最后一公里”。然而,“硕鼠”之所以如此猖獗,究其原因,除了个别官员的腐败,以致“猫鼠一家”外,当地在该项目上的“糊涂账”,同样给“硕鼠”造成了可乘之机。
譬如,某养殖合作社为达到截留部分扶贫羊的目的,以红包及烟酒等手段“开道”,同当地监管部门的某些领导达成“默契”,乃至表态对他们实施扶贫羊项目完全“放心”。正是在这种“宽松”的监管环境下,无论是扶贫羊的购买、检疫与鉴定,还是发放是否到位,都是养殖合作社“说啥是啥”。
再如,或许是有了这些腐败官员的“带头”,当地相关部门在整个扶贫羊项目上,可谓发放底数“不清”,是否到位“不明”,发放名单“没有”,相关资料“缺失”。而这种全方位的“糊涂账”,无疑是当地腐败官员与某些养殖合作社“心照不宣”的结果,当然也正是这些“硕鼠”所乐见的局面。
此外,不仅当地相关部门疏于监管,守护“最后一公里”的村委会也同样是“马大哈”。表现在发放扶贫羊时,该发多少、发给谁都太过随意。甚至在发放过程中,既不实时填写台帐,事后也未核对信息。显然,正是这种从上到下的“糊涂”,才让680只扶贫羊中途“拐弯”,神不知鬼不觉成了“硕鼠”的“战利品”。
更让人困惑的是,早在2016年,就有望眼欲穿的贫困户因迟迟没有领到扶贫羊,即通过各种渠道反映。然而,在长达2年多的时间里,相关村民的反映如“泥牛入海”,早该到来的扶贫羊依旧“无影无踪”。直至今年初,当地纪委派出3个工作组,分赴所有扶贫羊养殖项目受益村,通过历时2个月摸排,才得以让这起案件水落石出。
应该说,精准扶贫羊项目不“精准”,“缺口”无疑出在“最后一公里”。其教训在于,所谓精准,不仅体现在项目事前的实地调研、以及看似完善的实施方案,更体现为自始至终的监管,才能做到善始善终。也就是说,尽管现在所有的扶贫羊都已悉数发放到位,相关腐败官员及渎职者也受到了应有的处置,但若监管缺位的症结不除,难保今后不会再次出现类似事件。
据说当地痛定思痛,举一反三,对相关专项扶贫资金的管理和项目规划、实施、落地等,正在厉行整改,完善制度,强化监管,以着力解决扶贫项目编制程序不规范、设计不精准、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有理由相信,有了此番教训,当地通过堵塞漏洞,做到对扶贫项目的全程监督管护及跟踪问效,一定能够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肠梗阻”,让扶贫项目真正助力于贫困户脱贫致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