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跟孩子的关系,是一种天然的、本质的关系,甚至是神秘的、不可分割的。母爱的神秘之处就在于,它是最为亲密、牢固的,最不能由他人来代替的情感。
——《奶蜜盐》第30页
刚读到这一段话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像有千百条鞭子在抽打一般,一阵阵地撕扯着地疼痛。
这疼痛来自当年的懵懂无知。
儿子出生的时候,我还不到23岁。虽说在大人们眼里,我是一个成熟稳重的姑娘,但是为人母亲毕竟还是头一遭,那时候没有什么书店,更别提有什么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可读了,即使有这方面的书籍可借可读,那时候的我也没有这样的意识。我以为,一个女人只要生了孩子,自然就会做母亲了,却不知这样的想法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不可救赎的影响。
儿子一岁多的时候,我已经休完产假,上班了,因为工作忙,爷爷奶奶又无法来到身边帮忙照顾孩子,跟孩子他爸再三考虑以后,我们把孩子送到了乡下的爷爷奶奶家,只在每个周末去陪他住上两天。
那时候的我们,根本不知道母亲对于处于婴幼儿期的孩子的重要性。我们不知道,孩子与母亲之间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任何其他人无法代替的。我想当然地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要别让他饿着冻着,谁照顾他都行,甚至当身边的人问我:“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你放心吗?”我还满不在乎地说:“这有什么不放心的?他们自己的亲孙子,疼爱还来不及,难不成还能虐待?他们只会比我们更疼爱孩子。”现在想来,当时邻居们善意的提醒根本就不是担心爷爷奶奶照顾不好孩子,而是在指责我不尊重孩子的本能需求,人为地制造孩子的分离焦虑,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果然,孩子的分离焦虑马上就表现出来了。每次我们去接他的时候,他就如同获得大赦一般欣喜若狂,紧紧地跟着我们,一刻也不愿意离开,好像要把一周以来的所有想念一股脑儿倾泻出来,不管小伙伴怎么叫他,他都不愿意离开我们半步。
因为这样,每次到了要离开的时候,我们都要绞尽脑汁编造各种理由支开他,然后趁机逃也似的离开,随后就会听到他撕心裂肺的哭声,那哭声像一根根无形的绳索把我往回拉,但是冷酷的我为了让他尽快适应这样的分别,还是狠心地走了。那时候,我们不懂得他的心理,总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经历几次就好了。果然,几次撕心裂肺的哭喊过后,我们再离开的时候,他虽然也会哭,但是哭声已经没有那么痛苦与绝望了。再后来,他似乎已经习惯了我们的离开,也不再闹了,我们以为他已经习惯了,便心安理得地从容离开了。
十几年以后,一次聊天中,谈起这段经历,儿子有些伤感地说:“那段时间,对于我来说,是一段黑暗的日子,我以为你们不要我了。每天早上,奶奶出去做事了,把我锁在家里,我醒来后,看不到一个人影,感觉自己被你们所有人抛弃了一样。”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重大的错误!
我以为,儿子只要有人照顾就行了,不管是谁都行,我根本就不知道,在孩子生命的早期,母亲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我带着他来到这个世界,还没有带着他好好地看看这个世界,就狠心地把他交给了他并不熟悉的爷爷奶奶。在他最需要陪伴、最需要安全感、最需要爱的时候,狠心地离开了他,这对他的心理会造成多大的伤害!
读了《奶蜜盐》,我才知道,孩子三岁之前是孩子个体成长的完全依赖时期,这个时期母亲的陪伴对孩子来说意味着安全感的建立、全能感的产生以及爱的能力的培养。这一时期,孩子找妈妈,实际上就是在寻求安全感,这是人类的本能,可是我却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身边,亲手遏制了孩子的这种本能!这个时期,孩子寻求妈妈的陪伴,实际上就是在寻求一种本能的满足,寻求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可能,可是我却无视孩子的需求,生生把孩子逼入了孤独、无望的境地!这个时期,孩子寻求妈妈的爱,实际上就是在感受爱、体会爱、学习爱,可是我却自以为是地用爷爷奶奶的爱代替了我的爱,残忍地让孩子陷入了惊恐、绝望的情绪里!
孩子们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它让我懂得:母亲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这个角色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母亲与孩子的关系是最无法割舍的关系,是任何情感都无法代替的。在孩子生命的早期,母爱的缺失将会对人的一生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所幸不久以后,尽管我还是那样无知,但是纯朴的要将孩子带在身边的想法还是促使我将孩子接到了身边,才不至于酿成大错。尽管这样,那一年将孩子放在爷爷奶奶身边的经历还是让我至今都感到后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