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为什么在我们的心中?看完克里希那穆提的《世界在你心中》掩卷而思。这个世界是谁的世界?考虑这个问题看来要从物种的角度思索一下。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宇宙,鸟类、鱼类眼中的世界和人类眼中的世界有无不同?具体到人类,每一个人类个体眼中的世界有无不同?
克氏的答案是你、我本无不同。不论来自于哪个国家、归属于哪个民族、宗教。所以,你、我眼中的世界就是人类所认知的世界,你、我是什么样,这个世界就是什么样。我们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色欲、暴食,追求财富、权力、地位、威望,美色,我们残忍、好竞争、充满攻击性,占有欲强,所以我们才会构建出一个残忍、暴戾、竞争、攻击的世界。
我们人类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思想、意识形态、文化、概念、把这个世界切分的支离破碎。不同的宗教、国家、种族、社会阶层、地域、派别、把人类界分又界分。这每一次界分都是冲突产生的根源。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冲突和战争持续了几千年,从十字军东征到阿拉伯铁骑横扫欧亚,到纳粹大屠杀,中东战争,阿以冲突,9.11事件。。。这就是我们人类的世界。
莎士比亚的作品《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和夏洛特的斗争,基督徒对犹太教徒的谩骂、侮辱、尊严的蹂躏、践踏,最终以最残忍的方式惩罚夏洛特背叛信仰,皈依基督教,没收所有财产,这让人看完压抑、悲哀、扼腕叹息的,不正是我们丑陋的人性吗?
所以我们要认识自己,世界就是我们本身,所有问题的真相都会归结到自己。我们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
认识了自己,也就认识了这个世界。世界在我们心中。
认识自我
偶然从网上看到圣严法师的一段视频,有关于“自我”。有段对话很有意思,延伸了一下,大意如下。
工作是谁的?“我”的。
老板是谁的?“我”的。
下属是谁的?“我“的。
房子是谁的?“我”的。
车子是谁的?“我”的。
家是谁的?“我”的。
父母是谁的?“我”的。
爱人是谁的?“我”的。
孩子是谁的?“我”的。
手、脚、头、这个身体是谁的?“我”的。
思想,想法是谁的?“我”的。
什么外在的,内在的,实有的,虚无的东西都是“我”的。
那这个“我”到底是谁?到底是什么东西?
这就是东西方哲学思想千百年来想解答的问题之一。
克氏对自我是这样解释的:“我所谓的自我,指的就是各种的概念、记忆、结论、经验、可以被道出或不能被道出的意图、想要或不想要的状态或无意识里所累积的各种记忆-包括种族的、团体的、个人的或宗族的历史。“
其另外强调,自我是邪恶的,自我的活动其实都是孤立的,会造成界分,所以是邪恶的。当自我消失的那一刻,界分消失的那一刻,非凡的境界就会出现。其在书中反复阐述的“观者即为被观之物“。观者我理解即为自我,当观者和被观之物界分消失的那一刻,一颗毫无矛盾冲突的自由的心即刻出现。
你我本无不同
克氏说到人类的个体本无不同,大概可以这样理解。每一个人一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如果联系到现在大热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技术上,每一个人出生下来也就是一个裸机,大家预装的都是一样的基础思维、应激反应、自我成长学习(类似于机器学习)程序。你我本质上本无不同。
诞生到不同的宗教、种族、家庭后,这一系列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类似于把各种各样的APP(习惯、潜意识、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个人行为准则)装入这个裸机,形成了一个个略有不同的“自我“。但其本质上还是一样。
所以“你”和“我”是没有差别的,你的问题和我的问题是一样的,你的困惑和我的困惑也是一样的。大家都在从东西方哲学的角度想找寻“我是谁?”的答案。你、我都一样有情绪,焦虑、恐惧、富于攻击性、竞争、残忍、多疑以及有罪恶感。为了满足自己的快感和虚荣心而刻意的强调自己的独特性,自己的与众不同,只会带来界分,带来冲突。
作为东方哲学思想的大师,克氏的思想博大精深,开卷确实使人偶有所得,引人深思,但还是有很多地方参不太透,只能留待后续慢慢反复品味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