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7月18日
阅读内容:如何引导班风——人际关系
金句摘录:
1.班级人际关系的引导,关键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师生关系,要注意平等和互相尊重,不可片面要求学生与班主任的个人看法,个人情感保持一致;第二个原则,引导生生关系,班主任在各个小群体之间要保持中立,尽量秉公办事,不要固定站在某些小群体的立场上,不要代表少数学生的利益。
2.班级人际关系的目标是和谐。
3.班主任要正确引导班级人际关系,重要的是自身观念的现代化、民主化。
4.人是有感情的,而且感情很复杂,友谊有友谊的运行规律,不是行政手段能干预得了的。
阅读心得:
如何引导班风之人际关系
在这一节中,王老师指出班级人际关系的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师生关系,要注意平等和互相尊重,第二个原则是引导生生关系,教师要保持中立,尽量秉公办事,从每个学生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
班级人际关系的目标是和谐,学生之间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求同存异,培养学生发展自己想法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观念。
在处理人际关系之前,班主任首先要有明确的角色意识,教师是学习指导者,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心理工作者等。
教师作为学习者,不但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生活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能力。
教师作为成年人,可以分享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和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教师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当学生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时,要以平等、民主的姿态跟学生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对学生评判,指责,下定义,谩骂,就事论事,解决问题,不能针对人解决问题。
教师又是心理工作者,也就是教师要有能力看懂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是什么,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之间人际关系顺畅。
这一节王老师给出两个案例,一个是“小山头型”人际关系班级教师应如何应对。首先是了解各个小群体的具体情况,评估小群体之间的关系,画出一个“班级人际关系事态图”。
其次要让他们团结在班主任周围,以班主任为核心。班主任可以分五步走,实现班级“大团结”。
第一步,班主任争取找到凝聚这些小群体的活动方案,对班集体有利,对小群体无害,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班主任要公平,公正对待小群体。
第三步,调查清楚各小群体之间到底有什么过节,有什么积怨,加以调节。其实儿童的心灵单纯、善良、宽容,儿童之间哪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是今天你说了我,明天我又说了他,教师如果引导恰当,很有可能化干戈为玉帛。
第四步,如果小群体之间关系不是特别紧张,也可以搞班会进行公开对话,提出典型问题,沟通各自的想法,化解矛盾。
这让我想到《非暴力沟通》中马歇尔调节矛盾时常说的一句话:“你们各自的需要是什么?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你们想请求对方做什么?”通过沟通让学生看向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的需要,也看向别人的内心,懂得尊重别人的需要。当双方的需要都得到满足的时候,矛盾就化解了。
第五步,班主任要注意班级里那些没有参加小群体的“散兵”,把他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作为自己的坚强后盾。
在处理学生之间“小山头”问题时,最好不要用斗争手段,而是要引导、帮助、协调,指导。
案例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班级人际关系,从“生生关系”上升为“师生关系”,最后由上升为“家校关系”。
案例中的三个学生均为女生,女生相对于男生比较细腻,感性,敏感,因此在处理女生问题时教师要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全班面前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有问题个别对话。
我们先来看一下小Z,这个被欺负的学生。案例中说“关于这同学以前大家就欺负他,我在班上已经打过招呼,你可以不和他玩,但你不能嘲笑他。”
这看起来像是帮助了Z,实际上让同学们疏离Z,大张旗鼓地认同同学不和Z玩,降低跟Z同学相处的标准,“不嘲笑他”就行,老师都这样说,还会有谁愿意和Z同学玩呢?
另外老师在处理这件事时,Z本身是受害者,应该得到安慰,鼓励,温暖,可是却遭到了老师的批评,老师由这件事想到昨天的事情,明显是对人不对事地解决问题,
这样下去,Z会越来越没有自信,越来越没有尊严,越来越孤单,最后可能造成心理问题。
老师要教给Z同学与人沟通方法。经过调查,Z被嘲笑的原因是总跟着K同学和L同学,Z 同学行为的背后是需要倾吐,关注,朋友,友情。
教师可以引导她如何表达自己的需要,Z直接跟K和L说:“我很喜欢你们,想和你们一起玩可以吗?”“我没有朋友,孤单又伤心,你们俩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做你们的朋友吗?”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都会同意Z的请求。
针对于Z的情况,老师可以和Z同学现场模拟情景演练一下,增强Z敢于表达的信心。
最后,老师因为这件事跟K同学又产生了矛盾,K同学在不满意老师的同时,还可能会记恨Z同学。毕竟这件事是Z 同学告诉老师的,老师才批评她的。
老师询问Z是否能原谅她俩的行为,是否想和她俩成为朋友。如果是,可以悄悄告诉Z,在课后找个恰当的机会跟K和L说,她后悔把这件事告诉老师了,向她俩道歉,或许可以争取来两个好朋友。
我们再来看一看老师和L、K同学。L同学在老师第一次处理问题时,为什么不为自己申诉呢?是不是老师当时盛气凌人,根本不给学生申诉的机会呢?因此在老师认为事件结束后,L找Z同学说理,又把Z投诉到老师这里。可见,老师如果不尊重学生,都无法彻底解决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
老师对K同学“三次批评”,“四次愤怒”,完全不尊重学生。当学生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时,老师不要着急处理,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处理事情,不可以想当然。
学生在老师面前是有权利表达自己想法的,而案例中的老师却认为这是学生在顶撞他。
读完案例,我个人觉得K敢做敢当,思维活跃,有自己想法。她主动承认“唱了两遍”,能把同学名字编进歌词,还能唱出来,她敢于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小题大做”,“有问题自己解决”。
如果我处理这件事,会先肯定她的勇敢,坦诚,真诚,其次肯定她的“才华”。虽然歌词内容不雅,但是能把人名编进歌词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教师可以把歌词中Z的名字换成K的名字唱出来,让K换位思考,体会Z当时的感受。跟她说明Z行为背后的原因——希望能和她做朋友。
如果她愿意,或者愿意试一试成为Z的朋友,就可以邀请她为Z同学编一首好听的歌词,表达歉意和友好,同时也表现出自己的善良与宽容。还可以邀请她为班级编一首歌词,大家一起唱,多开心,多自豪。
最后,老师还可以来个顺水推舟,既然K说能自己解决问题,就让她说一说想怎样解决眼下的问题。如果方案可行,就按她说的办。
此事完全没有必要请家长,也没有必要询问家长学生回家怎样评价自己!
总之,老师在处理学生人际关系时,要劝和,不劝离。家和万事兴,班和诸事顺。
班风中的人际关系被王老师安排在最后一个,其实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就像接力比赛中,跑得最快、起决定性作用的同学往往安排在最后上场。
班级的舆论,纪律,学风,都要以班级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解决学生人际关系的能力上下功夫,下狠功夫。
——读《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