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于VX公号:东篱小野。这里有击中你的观点~
今天是2月20日
在家办公的第13天
不能出门的第27天
如果不看日历,可能并不知道今天是星期几
疫情让我们失去的时间感
但这段时间又在我们身上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痕迹
不能出门的这段时间也许是你一个人,也许是和家人在一起,但与同事和朋友都只能在网上“见”了
Netflix有一部很能给人带来思考的剧《黑镜》,第三季第一集中讲了一个故事。
人类发展到了一个可以互相打分的时代,你能看到周围所有人的分数,最高5分。工作中,社交中,每一次和别人互动之后都能通过一个全面屏且透明的手机给对方打分。因为所有人能看到你的分数就挂在你的头顶,所以几乎每个人都很在乎这个数据。
大家都戴着面具在social,每个人都变得不像自己了。
女主出场时只有4.2分,高不成低不就。她的目标是要达到4.5分以上,这样她就能享受这个社会带来的更多的福利。她被一个高分(4.5+)发小邀请参加她的婚礼,并当伴娘。对她来说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因为受邀人都是4.5以上的人士。只要她在婚礼上做一个精彩发言,得到高分人士的好评,她的分数就能上去。因为分高的人给你打分的权重会更大,她急需和这些高分人士建立关系。
但是去往婚礼路上的过程却差强人意,让观众为她捏一把汗。在机场被告知航班取消,她懊恼可能赶不上婚礼,在机场破口大骂。结果得到扣除1分和差评翻倍的处罚(24h内有效)。
一路窘迫……
当我们期待能有个反转,结果女主破罐子破摔,最后灰头土脸赶到婚礼现场时,已经只剩下1分了。这样一个“劣等人类”在这样的场合显得格格不入,最后她被社会彻底抛弃了,彻底剥夺了她的打分系统,把她投入监狱。在监狱中她与另一个狱友对骂,说了许多平时压抑很久的话,却感觉到无比的舒畅。
这是找回自己的感觉。
这个社会阶级已经固化,4.5分乃是精英阶层,如果4.2分的你整天和差不多分数的人在一起,只能永远在这个阶层上不去。想跨越阶层必须得到上一阶层的接纳,而这个过程是一个需要伪装自己,讨好别人的过程。
“如果你的出发点就是讨人喜欢,你就得准备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事情上妥协,而你将一事无成。”在工作中你不断这么提醒自己,是因为我们无法做到。
待在家中又是另外一种模式了。
而我在家中,除了为了维持生命而做饭睡觉以外,有很多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阅读,看剧,锻炼身体,学习,和朋友聊天等。
不用去单位的我生活变得简单很多,但不枯燥。
闲暇之余策划着今年的出游计划。在家关了这么多天,想去看看大海,所以今年有大概率是去海岛国家吧。
在翻看游记的时候,看到一个视频。远在马来西亚的沙巴,有个被世界遗忘没有国籍的民族——巴瑶族,他们终年生活在海上,不被允许踏上陆地。
视频中是哥哥和弟弟各划一条纸片船在向桥上的游客出售椰子,弟弟负责将自己船上的椰子开好口递给哥哥,哥哥则负责一手拿着椰子,用脚和另外一只手爬上两米高的木桥,将椰子递给乘客。然后再下来重新到船上取另一个椰子。
有人在评论中说:他们生活这么艰难,为什么还活着?
这是个很没有礼貌的问题,但是我一时想不到如何反驳。
“是因为你并不知道他们的闲暇时光有我们不曾体会的快乐。”这是我最后的答案。
《百年孤独》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却不是那么的晦涩,除了那几个绕口的名字被布恩迪亚家族翻来覆去的使用,导致我需要反复确认家谱图以外,整本书读下去是行云流水的。
书还没看完,但是一闭上眼睛,就能能感受到黑暗中最高级的孤独。
可以说人的本质是孤独,我们有亲情友情和爱情,我们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娱乐去消耗时间。
但是在某个深夜闭上眼睛,依然能够看到孤独的底色。
我很庆幸我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在我多年以后打开朱自清的《背影》时,这是一篇小时候必须要求背诵全文的文章。我再次朗读,几经哽咽。我能感受到二十岁时候的朱自清,看到父亲翻越月台去给他买橘子的沉痛感。是因为我曾在火车站看到我父母送我进站后离开的背影。
有些文章不同时候读的感受完全不一样,这是因为有些事情你经历了。正如学生时代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可能读到最后那句 “今已亭亭如盖矣” 才觉得不胜唏嘘,如今看到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就已经泪流满面了。
我们长大了,经历过很多的事情,我们用力生活过。所以当我们读书的时候才会很有感触,因为你在书中看到了自己。
我一直觉得,人活着这件事本身没什么意义,但只有活着才能发现有趣的事情,这才是生活的意义。
我总把自己以一个观众的角色来定位,发现生活中有趣的事情是我唯一的任务。
但是当我投身工作的时候,我发现,人际关系的管理仍然会让我有压力。
社会上自然有他的游戏规则,你需要走出舒适圈,做一些你觉得需要去克服心理障碍的事情。因为这个时候你需要活在别人的judge之中了。
这就是为什么工作与生活要分开,工作是消耗自己、与环境沟通或者是委屈自己的时候;而生活是给自己充电、和自己沟通或者是犒劳自己的时候。
对于我们,这两部分都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