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早晨,在公交车上看到一对母子。母亲一直在唠唠叨叨地说话,孩子却是很久才勉强搭腔,他那不开心的眼神,不耐烦的语气,都明显在说,他根本不想继续聊下去。公交一到站,孩子就飞也似地下了车,留下母亲一脸失落。这对母子应该也有过亲密无间的好时光吧,然而随着岁月流逝,母子之间却慢慢筑起了一堵高墙,让彼此看不见对方的真心。其实,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不佳,都跟沟通出了问题有关。
有一种沟通方式,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种方式就是——非暴力沟通。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认为,通过观察所发生的事情,体会自己的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能够让我们做到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让爱自由流通,并据此写作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由于其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卢森堡博士指出了4种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伤害的“异化的沟通方式”,并着重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及其应用。
01“异化的沟通方式”蒙蔽了爱
在作者看来,有4种会导致彼此之间产生隔阂的沟通方式: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对母子,他们之间的对话简直就是这种“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典型案例。
母亲:“豆浆还没喝完,快点喝。”
孩子:“我饱了。”
母亲:“每次早饭都不吃完,瞎浪费(道德评判)。对了,上次英语测验,你们班XX、XX都比你考的好(进行比较),你要好好努力了。以后晚上不要看漫画了,把老师教的单词、例句都好好背一背,再考不好看我怎么治你,听到没有(强人所难)?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看那些乱七八糟的书干吗?浪费时间(道德评判)……”
孩子不吭声。
母亲:“跟你讲话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我跟你讲的,你听到没有?”
孩子:“知道了。”
这样的话里,充满了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听着就让人反感,难怪孩子想要逃走了。
02非暴力沟通四要素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既是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也是进行非暴力沟通的有效步骤。
(1)观察发生的事情。
这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即仔细观察发生的事情,并且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难点在于,在描述观察结果时,要保持客观,不作评论。“观察”描述的是“事实”,“评论”描述的是“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混淆观察和评论。
比如:
他是个差劲的前锋。
你从来都不配合我。
你睡得太晚了。
这些都是“评论”。相应地,下面这些则是“观察”:
他在之前的5场比赛中,一个球都没进。
我最近组织了三次活动,每次你都说你不愿意参加。
你这一周,每天都到夜里12点左右才睡觉。
如果仔细分辨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对话,或许会发现,大部分人都难以做到不对别人的行为进行评判、指责或是其他方式的分析。“只观察不评论”的一个小技巧在于尽量描述具体的事情(时间、地点、经过等等),把描述的重点放在“事实”上,少用“从来”“经常”“一贯”“总是”这类带有“观点”的表述方式。
(2)体会和表达感受。
这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在进行非暴力沟通时,要注意区分感受(feel)和想法(think)。作者指出,当我们说“我觉得……”或者“我认为……”时,往往是在表达想法而非感受。
比如:我觉得他不爱我。这是想法。
我感到很伤心。这是感受。
为了清晰地表达感受,作者还总结了关于感受的词汇表。比如,当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有:兴奋、喜悦、振奋、开心、感动、高兴、欣慰等等;没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则有:害怕、焦虑、紧张、伤感、绝望、苦恼、郁闷、遗憾、震惊等等。体会和表达感受可以使沟通更为顺畅。
(3)说出自己的需要。
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些基本需要,比如:自由选择、庆祝、言行一致、滋养身体、玩耍、情意相通、相互依存……这些需要是维持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也是让我们产生不同感受的根源。比如,我们也许会说“迟到了,不开心。”但事实上,并不是“迟到了”这件事情让我们“不开心”,而是“迟到了”这件事,导致我们“守时”的需求未得到满足,而这一需求是我们的感受“不开心”产生的根源。
在沟通中,问问自己,是什么样的需要导致了自己的感受,然后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可能做出积极回应。同时,积极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言行。
(4)提出具体请求。
这是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这一要素的关键有两点:
第一,请求越具体越好,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因为抽象的语言不利于我们了解自己,也会让对方不知所措。比如,“我希望我们能更亲近一些。”这句话就比较抽象,如果改为,“我希望我们每周能至少在一起吃一顿晚饭”或者“每天睡前能聊会儿天”就具体多了。
第二,是提出请求,而不是命令。命令和请求的区别在于,如果对方不答应,是否会收到责罚。如果对方觉得自己听到的是命令,是被强迫在做一件事,自然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总结一下,非暴力沟通包括4步:
(1)观察发生的事情。
(2)体会和表达感受。
(3)说出自己的需要。
(4)提出具体请求。
有一天我在跟家里小朋友沟通时,发现他完美地实践了这种沟通方式。
那天练完钢琴,差不多就到了睡觉时间,我一边帮他挤牙膏,一边叫他来洗漱睡觉。
他说:“现在就要洗漱了啊?(观察)我有一点不开心。(感受)”
我问他:“那你想怎么样呢?”
他回答:“我还想自由自在地玩一会儿呢。(需求)你陪我玩一次‘去草原看马’的游戏,然后我在洗漱,好吗?(请求)”
我:“那好吧,我们玩得快一点儿。”
似乎并不是很难。关键在于,要将沟通内容聚焦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上,而不是去责备他人。反观很多父母,却习惯了暴力的沟通方式,常常出口就是否定或者责怪孩子(我自己也是-,=),伤害了孩子却不自知。真心觉得,每一位当父母的,都应该看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学着用这种方式来跟孩子沟通,因为,“沟通的品质,在某种程度上能决定生命的品质。”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