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
每天读论语(一)

每天读论语(一)

作者: 李中东 | 来源:发表于2017-03-19 13:07 被阅读135次
    每天读论语(一)

    中国古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西方的马斯洛也把人的需求按照从低到高分成五类,其中生理需求居于第一层次。所谓人的生理需求,也就是人的生物本性,概括来说,无外乎这么几点:能有食物填饱肚子,不至于挨饿;能有柴取暖,不至于受冻;能有衣服遮体,可以遮羞;能有住处藏身,可以遮风雨。当然,还得让人家有“云雨”的权利,满足荷尔刺激下的性欲。

    从这点上来说,孔夫子是伟大的,他虽然是教育界的鼻祖,一个非常看重礼乐教化的人,但是当他的学生问怎么治理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时,孔子回答是:“富之”,然后才是“教之”。这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之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脱离了物质,一味强调精神作用的各种“思想”,因为违反了人的生理需求,得到的结果只能是“瞎折腾”。我们这些六七十年代生人,对小时候的贫穷相信会记忆犹新。饭都吃不饱,整天为一日三餐犯愁,怎么会有心情升华自己的认知呢?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朋友闲暇之余,常常去游山玩水,国内不够玩的,还去国外溜达。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情况下,已不满足于眼前的蝇营狗苟,目光放远大了,想不升华境界都难!在古代,生产力水平落后,这只是士大夫的专利,在我们小时候那个时代,这样说走就走的浪漫更是无法想象的。所以,物质极大丰富,人才可以安心无忧地追求更美好的东西,古往今来,概莫例外。违反这个真理,就是本末倒置,背了人的本性,会得到惨痛教训。

    物质从哪里来呢?当然是人的劳作来的。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不养有劳动能力的闲人,不劳动者不得食。从这个角度来说,佛教徒讲究出世,出家修行,不事劳作,“化缘”,“功德”,“供养”,人生态度太过消极,稍微落于下乘,所以当年泰戈尔说佛教是印度送给中国的礼物,辜鸿铭对此是颇有微词的。同样,道家的“清净无为”,非常类似现在流行的各种心灵鸡汤,用在个人的修身养性领域毫无疑问会有裨益,用在做事方面就力不从心了。要想做一番事业,要想富起来,就得入世,就得较真!

    再温习一遍这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天读论语(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cmm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