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打人”的小孩,请温暖以待

作者: 名人书馆 | 来源:发表于2018-11-01 09:15 被阅读58次

    玛丽亚·蒙特梭利在《童年的秘密》里说:“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其敏感性的指导。儿童的一切行为都是对的,他们每个行为背后,都暗藏着心理密码。成人对孩子的教育,很多时候在阻碍孩子成长。”

    陪儿子上完早教课后,出教室,正好碰见一个个子和儿子差不多高的小男孩,朝一个抓着羊角球的小女孩脸上打了一巴掌,只见,一个婆婆急忙抱起小女孩,对着小男孩吼道:“再打,再打我就打你”,小男孩被吓到了,直愣愣地看着这位婆婆,一动也不动。紧接着又说了句,“谁家的小孩呀,也不管管”,这时候已经有几个家长围了过去,包括我。

    早教老师闻讯跑了过来,温柔地抱起小男孩,向家长询问情况。听婆婆说,她接电话回来,就看见小男孩骑在了自己孙女身上,然后赶紧拉开,自己孙女起来后就去抓羊角球,小男孩也去抢,但她孙女麻溜地一屁股坐在了球上面,小男孩没抢着,就朝她孙女扇了一巴掌,之后又去抓头发。

    小男孩妈妈上完厕所一回来,他就立刻钻到妈妈的怀里委屈地哭了,妈妈也是愣住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哪位婆婆一手抱着孙女,一手指着她孙女红红的右脸,向大家诉苦。

    等小男孩情绪安抚好后,老师向妈妈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妈妈第一时间向婆婆和小姑娘道了歉,小男孩也给妹妹道了歉,但婆婆还是不依不饶。这就样,估计折腾了10多分钟,最后老师实在没办法,调了监控视屏出来还原真相,才了结了此事。羊角球最开始是小男孩在玩,小女孩走过去就把小男孩推开,自己坐上去跳了起来,小男孩又去抢,谁知,小女孩滑了下来,小男孩抢球着急,没坐上球,却不小心坐在了小女孩身上。之后的事情,就如这位婆婆描述所说。

    结果出来后,婆婆若无其事地走了,没有给任何人交待,在我看来,她是欠小男孩一句道歉。婆婆至少不应该凶小男孩,两个小孩,差不多大,能伤到什么程度。他没有错,现在的他处于秩序敏感期阶段,他明白先后顺序,也是在保护自己。也幸好是在有监控的室内,室外发生这样的事情怎么解决呢?

    这让我想起了,德国幽默大师埃·奥·卜劳恩《父与子》连环漫画里的一组:两个孩子打架,打完之后,都各自回家告状。不一会儿,孩子带着各自的爸爸前来见面说理。爸爸们开始评理,接着开始吵架,最后升级为打架。打着打着,转过身一看,咦,两个孩子却跟没事儿人一样,又在一起玩耍了。

    这幅漫画给了父母很多启示,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本不是我们成人眼里的暴力行为,性质被我们曲解放大了,他们就是在用孩子的方式玩,处理问题。

    儿童行为心理学上,把孩子“抢东西”,解释为他们自我意识的萌芽;孩子“打人”解释为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从模糊渐渐走向清晰的过程,而外界事物对孩子的刺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清晰度。孩子表现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透露着他奇妙的内心世界,只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并加以积极正面地引导,其行为就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首先,帮孩子建立物权意识。这个阶段的孩子以“自我中心”,也就是活在“我”的世界里,在他心里,只要是他喜欢的,自己的是自己的,别人的也是自己的,这就需要家长在平时玩耍中,强化孩子物品所有权观念。比如,孩子想玩其他小伙伴的玩具的时候,你可以给孩子说:“宝宝,这是哥哥的小汽车,不是你的,你如果想玩,应该先问一下哥哥愿不愿意,或者,你可以问他是否愿意和你交换玩具玩?”还要提醒宝宝玩完后,应该归还给别人。

    其次,培养孩子分享品德。2岁左右的孩子不愿意把玩具给别人玩,是正常的心理,不是自私的表现。当其他小朋友想玩他的玩具的时候,我们也不要扮大方,不要把自己孩子手里的玩具夺过来,去满足其他的朋友的要求,这是对自己孩子的不尊重,也会刺激孩子的占有欲。生活中,要有意识教孩子分享,比如平时吃东西,不管什么东西,不论东西多少,做到人人有份,还应该给不在的家庭成员留着,绝不能让让孩子一个人享用,搞特殊化。孩子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耳濡目染,自然就学会了分享,也防止孩子日后成为白眼狼。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自己孩子的玩具或其他东西被抢后,要鼓励或者帮孩子一起把玩具拿回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呵护,也是在培养孩子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跟其他小朋友讲清楚,想要玩别人的玩具,要有礼貌地请求,经过别人同意后才可以玩,而不是硬抢,让大家都明白抢玩具是不礼貌的行为。公共娱乐设施,大家应该一起玩,遵循先拿到的先玩,后面的请等待,大家轮流玩的原则。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孩子在一起玩耍,发生肢体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对于婴幼儿,他们语言能力尚未发育完全,总是行动先于言语。很多儿童教育专家分析总结出,孩子打人的背后原因,一,学习模仿;二,寻求关注;三,自己被打过;四,习惯性动手解决问题;四,保护自己的身体或利益;五,肢体发育,探索世界。不论出于哪种原因,我们都应该及时疏导。

    孩子之间发生矛盾也是正常的,无论谁先动手,都不需要我们成人过多干涉,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处理。孩子打人,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孩子批评或者揍一顿,只是暂时通过强硬手段控制了这个动作,但并没有让孩子心服口服,更可怕的是,孩子受到强迫,种下反社会人格的种子。你有没有想过,孩子打人,就是学你或者身边的人?

    安东尼·比格兰在《温暖的孩子》一书中提供了一个解决孩子打人的好办法—计时隔离法。他说,孩子打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曾经,一定有那么一次,或者若干次,他发现动手打人,可以获得存在感,也就是引起了父母的强烈关注,争抢父母的注意力。不只是孩子,其他动物也一样。孩子第一次出现打人行为,不给他过度关注,或者反应过激,先暂时冷落孩子,让他反思,过五分钟再去处理,采用计时隔离法。当孩子发现这样无法产生任何附加值,下次,就不会选择“打人”这个选项了。

    孩子因为抢玩具而发生冲突,我们采取没收玩具的方法,这样或许也很快制止,但并没有多大的教育意义,下一次,可能还会发生类似的事情。不要让你的爱子心切,担心孩子受伤,不会处理,阻止了孩子社交。不妨让他们先冷静,处理情绪,然后坐在一起,各自说说问什么要打架。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孩子学会了倾听。父母可以从中提一些帮助性的问题来引导孩子解决当下问题。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友爱的行为,别人打你,可以走开。之后还要教孩子道歉,不是一句简单地对不起,“我刚刚打了你鼻子,把你鼻子打红了,打痛了,我也很难过,对不起,我改正,我们还是好朋友”可以握手拥抱,培养孩子同理心。

    尤其重要,孩子被打,哭着向我们求助时,我们不能数落孩子:“你怎么这么老实啊,哭,哭有什么用,打回去呀。”孩子听了,心里会更伤心,受了欺负,没有得到关心、理解,反而别骂了,心里该多难过,久而久之,变得怯弱,还有可能会把心事锁起来,不告诉我们,和我们产生隔阂。这时候,我们不要职责孩子,耐心地听他说,然后给他拥抱、亲吻、抚摸,用行动告诉他,我们很爱他,也很伤心。如果是对方的措,要勇敢地和对方表达抗议,当然不一定是动手反击。如果对方真得很霸道,我们可以敬而远之。当孩子懂得一些与人相处的规则之后,遇到问题就不会只是无助的哭泣了,学会正确的表达情绪,他的内心也会变得强大。

    3岁以内的孩子,咬人,打人,是缺乏冲动控制能力;不懂分享,甚至抢东西,是因为物权观念尚未建立。总之,都是适龄行为,是小孩子自我意识形成过程的聪明表现,我们成人不要给他们贴上“道德败坏”的标签。尊重孩子的秩序敏感期,保护儿童的本性,多给孩子鼓励、拥抱,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用温暖的方式教导,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温度的孩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打人”的小孩,请温暖以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cst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