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经漫谈  ------熊逸

心经漫谈  ------熊逸

作者: 射洪 | 来源:发表于2018-10-21 21:26 被阅读0次

    有一句话,你肯定听过,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出自哪儿?出自佛学经典《心经》。在所有的佛学经典里,《心经》在中国的知名度最高。从古至今,很多人念经抄经,念的抄的最多的就是《心经》。

    《心经》仅仅因为它篇幅短小,只有二百多字,文字又朗朗上口,背诵和抄写都很容易。人心向简,这是永恒的规律。

    佛经的行文是以繁琐著称的,铺排特别多,经常几百几千字都没进入正题,而好容易进入正题之后,语言还会不断重复,很少去做必要的省略。所以像《心经》这样言简意赅、短小精悍的佛经才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虽然善男信女们并不缺乏毅力,但研读大部头的佛经实在太耗脑力。对于多数人来说,花同样的时间,与其啃下一部卷帙浩繁的巨著,还不如把《心经》多背几千遍更好。

    那么,《心经》为什么短小得这样特立独行呢?

    《心经》到底是不是佛经?

    《心经》的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更简略的称呼就是《心经》。还有一种错误的,也很常见的简称叫《多心经》,这是因为人们常常不理解“般若波罗蜜多”是什么意思,把断句搞错了。这个错误很能体现人们的阅读倾向:理解与否并不重要,多读多背才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心经》的全称和《金刚经》的全称很像,前者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后者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波罗蜜多”和“波罗蜜”是一回事,意思是“到彼岸”。顾名思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意思就是用智慧的力量解脱于六道轮回,到达彼岸涅槃世界的“心经”。

    那么,这里的“心”是什么意思呢?它常常被误解为“人心”的“心”,其实从梵文来看,它的意思是“核心”、“纲领”。这就意味着,《心经》并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佛经,而是佛教般若学的观点摘要。如果你想深入钻研般若学,标准做法是精读《大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但这部经书足足六百卷,一般人啃不下来,所以五千字的《金刚经》流行得多。如果连五千字都嫌多,那就读《心经》好了。

    各部佛经的开头都有“如是我闻”四个字,意思是“我是这么听说的”,然后才开始讲解佛陀如何传道说法。加这四个字的帽子,是为了表明正文的内容都是佛陀的教诲,不是写经的人自己编的。

    但《心经》很特殊,一开篇就是正文,从“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说起,并没有“如是我闻”这四个字。

    南北朝时期,鸠摩罗什翻译《心经》,大约是想维护佛经体例上的统一性,在开头加上了“如是我闻”,后来到了唐朝,玄奘大师重译《心经》,又把这四个字拿掉了。《心经》历史上最流行的译本,就是玄奘的这个译本。

    没有“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心经》很可能并不是一部佛经,而仅仅是般若学的精华总括,属于教学大纲或者读书笔记式的材料。

    作为般若学的精华总括,《心经》的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空”字。

    佛学讲“空”,不同派系有不同的理解。前边讲过,“说一切有部”提出“极微”概念,认为极微是最小的物质单体,不可再分,这种“空”叫作“分析空”。与“分析空”对应的“般若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聚合体,都可以无限细分,没有穷尽。分析空基本属于小乘佛教,般若空基本属于大乘佛教。《心经》属于般若系统,讲的“空”就是般若空。

    佛陀和观音菩萨谁的年纪更大?

    《心经》开篇第一句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一句话,就是全篇的纲领。

    观自在菩萨就是我们熟悉的观世音菩萨,唐朝为了避李世民的讳,去掉“世”字,改称观音菩萨。观音菩萨虽然名满天下,但在不同的佛经里,对他的出身来历和身份地位存在很多种说法。

    最有意思的是,观音菩萨原本并不是佛教人物,而是在佛教诞生之前就已经被印度婆罗门教供奉的一位天神。前边讲过,佛教吸收了很多印度本土元素,把婆罗门教的各种天神收归己有,观音菩萨其实也是其中之一。但佛教要怎么解释观音菩萨比佛陀本人更老的资历和更大的年纪呢?

    这倒不难,有佛经记载说,观音菩萨早在佛陀之前就已经涅槃成佛了,尊号是“正法明如来”,后来为了帮助佛陀度化众生,不惜自降身份,以菩萨的姿态出现。如果相信这种记载,那就意味着佛法完全不是佛陀的原创,最多只能算是佛陀的“再发明”。

    观音菩萨的名号既有音译,也有意译。音译是“阿缚罗枳多伊湿伐罗”,很少有人记得这个称谓,意译有观自在、观世音、光世音等等。意译的每个名号都有不同的涵义,我们现在只从《心经》的版本来看“观自在”的意思。用复杂的方式来讲,“观自在”有十种涵义——这又是印度人的繁琐精神作祟,我们还是用简单的方式来讲吧,所谓自在,就是“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的反面。

    你已经知道,佛陀宣讲“缘起性空”的学说,这意味着任何人的人生都是不由自主的,在业力的作用下因缘和合,既无常,也无我。要想摆脱这种状态,就必须遵照佛陀的教诲,以修行达解脱,而在解脱之后,或者说涅槃之后,你就能够获得绝对的自由。这种绝对的自由,就是“自在”。

    那么,绝对的自由到底是怎么一种状态呢?你可以为所欲为吗?可以仙福永享、寿与天齐吗?不知道,这属于“十四无记”的范畴,也就是被佛陀悬置不论的问题之一。只是从理论上说,你会达到“无常”和“无我”的反面,既不受业力的束缚,也不再是因缘和合之下的聚散无常、不由自主。观自在菩萨就达到了这种境界。

    观自在菩萨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也就是在深刻运用般若智慧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心思像一尘不染的明镜一样,看到五蕴的本质都是“空”。

    “五蕴”这个概念在前边讲过,“蕴”表示集合,“五蕴”就是五种集合。哪五种呢?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简单讲,一切物质形式和精神现象都是“蕴”,都是集合体。正因为都是集合体,所以变动不居,乍分乍和,没有自性,不由自主,这就是“空”。

    如果你看到一座森林,你必须知道这是假象,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单数形式的东西,所谓一座森林,其实是由无数树木构成的集合体。

    那么,一棵树总该是单个的东西吧?

    当然不是,它是树叶、树枝和树干的集合体。

    集合形式永远在变,这一刻的森林一定和下一刻的森林不同。

    观自在菩萨看透了“五蕴皆空”的本质,于是“度一切苦厄”。这就是说,只有获得了般若智慧,看透五蕴的本质都是“空”,才能够教育众生,帮大家从现实生活这个苦海当中解脱出来,到达涅槃的彼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经漫谈  ------熊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cyi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