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得一日闲 山中品千年(二)

作者: 千帆过_仍少年 | 来源:发表于2018-12-03 07:44 被阅读9次

在振衣亭中休息的同时研究了一下导览图,决定接下来经“崇秀嵨”开启今天我的第二段旅程——“步清幽石径、寻多元文化”

 3.  清幽石径

从“振衣亭”沿石阶向下,然后左转就到了一个庭院,这里就是“崇秀嵨”了。

穿过“崇秀嵨”向东沿着清幽的石径小路去寻访清源山的多元文化。

沿石径步道游览到“莲花池”畔,可以领略到池畔摩崖上唐林蕴的“泉山铭”石刻。

铁锁吊桥串起了两山之间的步道。

每逢强降雨时节,这里会形成蔚为壮观的“泉窟观瀑”景观。

️ 4.  碧霄岩

从这里穿过就来到了“碧霄岩”。

“碧霄岩”供奉的“三世佛”是13世纪以来藏传密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这里的“三世佛”石刻经专家考证认定为:中国发现的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好、位于最东南的梵式三世佛造像。

“碧霄岩”南侧是1991年建的“广钦法师塔院”。

进门的木质屏风上刻有“广钦和尚开示录”。

进门右侧是“广钦法师纪念塔”。

整个塔院建筑群落极具闽南民居风格。

“碧霄岩”背后的摩崖石刻。

碧霄岩后面的巨石之上有一南宋摩崖楷书石刻——巨大的“寿”字,字体高3.5米,宽3.15米,被誉为“闽中第一大‘寿’字”。

“寿”字旁边是1991年10月雕刻的“广钦和尚伏虎图”。

️5.  望州亭

从“碧霄岩”继续前行,在“瑞像岩”的右后东侧不远处,从这里穿过就到了“望州亭”。

绕过“三蟒出洞”就到了一片开阔地带。

“望州亭”始建于宋朝,因为年久失修早已不见了踪影,现在只留下了岩壁上的行书“望州亭”——正仲为蒙古作,正仲即陈谠,是福建仙游人,南宋隆兴年间的进士。

登上望州亭之高处,可以饱揽大泉州的旖旎风光,这也是“望州”二字的由来,这里是清源山上鸟瞰泉州最可一揽无遗的地方了。

望州亭的石壁上有不少的摩崖石刻,并且都出自于名家之手。

当你置身“望州亭”上,在饱揽泉州美丽风景的同时,再回头仰望石壁上的题刻,古人于此题下让人心胸开阔的“忘归”二字,岂不正是置身高处的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6️.   瑞像岩

紧邻“望州亭”的西面,就是在清源山天柱峰上的“瑞像岩”了。

“瑞像岩”创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这里初为木结构建筑,至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建仿木构石室,石室内有宋代工匠依天然崖壁雕刻的高4.62米的“释迦瑞像”立姿。

“瑞像岩”前放生池内碧莲盛开。

石室左侧是明威将军泉州卫指挥佥事李瀚所书的“重兴瑞像岩记”石刻碑文一方,记载了宋,明修建和重修瑞像岩的经过。

石室侧壁岩石上镶嵌的今人书写的“瑞像岩简介”。

从“瑞像岩”沿石阶折返到“碧霄岩”,穿过这个石洞就是通往“高士峰”的蜿蜒石径了。

7️.   高士峰

从“碧霄岩”到“高士峰”还是有比较长的一段山路要走。

沿途石壁上的指路标识都是书法艺术啊。

清源山的高士峰,因明代安溪人詹仰庇曾在这里隐居而得名。

明穆宗时,詹仰庇在京都当监察御史、刑部右侍郎,针对当朝问题他上了四次奏章,把皇帝、权贵都得罪了,被罢官以后,他来到清源山弥陀岩附近,搭了个草寮住了下来,整整过了13年的隐士生活,一直到穆宗驾崩,神宗继位,他才重被起用。泉州人因为他忠心为国、为人正直、高风亮节、受人敬仰,便把他住过的山峰誉为“高士峰”。

石壁上的“高士峰记”。

催人奋进的摩崖石刻。

石径边距今300多年的“爱情树”。

从“高士峰”继续沿路西行,不远处就是“弥陀岩”了。

️8.   弥陀岩

走到放生池就可以仰望“弥陀岩”了。

欣赏着这些摩崖石刻,沿古道拾级布上。

从巨石缝隙之中穿过就到“弥陀岩”了。

“弥陀岩”的仿木石构石室,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室内的元代石雕阿弥陀佛立像,依天然崖壁雕凿而成,高5米,造像端庄、慈祥。

石室前的崖壁旁,有巨石耸立,榕树攀生,古人镌刻有“一啸台”等摩崖石刻。

从一线天走出,沿“寻佛径”拾级而上,在石室的上方还有很多的摩崖石刻。

石室的下方大平台,原有古刹“弥陀岩寺”,塌毁于文革期间,1997年开始重建,1998年月11月竣工。大殿为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

弥陀岩山门的门柱镌有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撰写的一对楹联:“每庆安澜堪纵目,时观膏亩可停骖”。

走出山门沿寺庙围墙向下回到“振衣亭”小憩,然后继续拜谒“千手岩”。

9️.   千手岩

从“振衣亭”向下前往“千手岩”,先要经过“第一山”。

“清源山”又名齐云山、泉山、北山,号称泉州第一山。“第一山”这三个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手书。

“第一山”基座巨石上的石刻苍劲有力。

憨态可掬的小和尚,原来佛教还可以这样传扬。

“千手岩”又名观音寺,因供奉观音像而得名。“千手岩”地处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红墙素瓦,与漫山遍野的绿树交相呼应。

从“千手岩”出来向下,就到了景区内的公路上,沿公路向东就是“势至岩”了。

10.  势至岩

走过石桥拾阶而上就到了“势至岩”了。势至岩是清源山古三十六岩之一,祀大势至菩萨、与弥陀岩(祀阿弥陀佛)、千手岩(祀千手观音菩萨)并称为宋时清源山西方三圣佛教道场。

现在看到的“势至岩” 是2004年11月动工复建,2007年7月落成的。“势至岩寺”主体建筑有天王殿、西方三圣殿、祖堂、僧舍等。

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是佛教寺院内的第一重殿,殿内正中供奉着弥勒佛塑像,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韦驮菩萨塑像。 天王殿最初多见于净土宗寺院,禅宗本不供弥勒,宋代之后中国佛教出现禅净双修的局面,天王殿开始出现在大部分中国寺院里。

穿过“天王殿”,“西方三圣殿”在左边的山坡上。

正对天王殿”的铜香炉。

天王殿对面照壁上镌刻着“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依山而建的“西方三圣殿”。

大殿两旁的“佛塔”。

大殿石阶上的精美石雕。

“西方三圣殿”当中奉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立像,佛像通高4.2米,端庄肃穆,由金丝楠木精雕细琢。

具有闽南建筑特色的“祖堂”、“僧舍”。

院内荷花缸内遍植碧莲。

人有了莲的心境,就出现了佛性,这就是佛教的“花开见佛性”,花即指莲花,也就是莲的智慧和境界。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圣洁性,象征佛与菩萨超脱红尘,四大皆空。

莲花的花死根不死,来年又发生,象征人死魂不灭,不断轮回中。

佛教把莲花看成圣洁之花,以莲喻佛,象征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而不为生死烦恼所干扰。

莲是百花中唯一能花、果(藕)、种子(莲子)并存的,这也象征佛“法身、报身、应身”三身同驻。

从“势至岩”出来,到停车场开车出景区大门,沿北山路向东,继续我今天的第三段旅程——“轻车盘山行、赏景清源境”

相关文章

  • 偷得一日闲 山中品千年(二)

    在振衣亭中休息的同时研究了一下导览图,决定接下来经“崇秀嵨”开启今天我的第二段旅程——“步清幽石径、寻多元文化”。...

  • 偷得一日闲 山中品千年(三)

    从“势至岩”出来,到停车场开车出景区大门,沿北山路向东,继续我今天的第三段旅程——“轻车盘山行、赏景清源境”。 1...

  • 偷得一日闲 山中品千年(一)

    位于福建泉州市郊,晋江下游东北岸的“清源山”,自秦代开山,中兴于唐代,宋、元时期达到鼎盛,经过了历代开发,山上留下...

  • 赏花

    周末偷得一日闲,相邀好友入山中。 赏花看人皆愉悦,人面桃花映山红。

  • 若得一日闲,山中品千年

    周末闲来无事,拖着娃一起爬清源山。 清源山是5A景区,有名的道教名山,也是泉州游玩的打卡点之一。相...

  • 陪读随笔__偷得一日闲,山中寻幽静(三十九)

    第三十五章 偷得一日闲,山中寻幽静 今天己经是6月2日了,昨天把孩子的准考证打印出来了,考点是青岛二中,是...

  • 偷得山中半日闲

    “小道,姓宋名若水。且偷得山里半日闲,恰逢这生死局,想来掺这一掺。”“今日之局,谢谢道长了,他日道长有麻烦,小女子...

  • 山中一日闲

    山中一日闲 携一部诗集,品着茶,闲散在南山花卉园,将心事淹没...

  • 2022-09-14

    偷得浮生半日闲,山中片刻逾千年。十五日上紫帽山,沿途清风拂面,顿觉神清气爽。友人子与小子,于崎岖山道,竟想追逐。孩...

  • 游白云山

    偷得山中半日闲,白云寺后有人家。不知冬冷冷几许,翠竹掩门满庭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偷得一日闲 山中品千年(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dej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