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大名从小听到大。但看了华杉的书以后才真正了解《孙子兵法》究竟是本什么书。
很多人是通过“华与华”公司才知道华杉的。这哥俩创办的品牌战略公司创作了很多众人皆知的广告。例如:拍照大声喊“田七”的电视广告,就出自他们之手。得到APP的猫头鹰形象,也是这家公司的最新作品之一。
既然是一家战略公司,创始人自然要懂战略。《孙子兵法》就是一本讲战略战术的古兵书。这部书由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编写。孙武是吴国人,这本书是孙武总结当时的各种战争思想,提供给吴国当时的君王阖闾做参考用的。
民间有时候会把这本书神化,也有人把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搞混淆,还有美国西点军校学员必修孙子兵法的误传……由此可见,《孙子兵法》虽然书名妇孺皆知,但了解真实内容的少之又少;即便知道里面的只言片语,也极有可能是误解。
笔者就通过常人最容易产生误解的几句话,来总结我学习《孙子兵法》的心得。
一、以正合,以奇胜。
注意,这里的“奇”读音为“ji(一声)”,不读“qi(二声)”。什么是“奇”?奇是指多出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说以正兵与敌人交战的时候,永远要预备至少一支多出来的兵力,就是奇兵。
其实数学当中还在用这个字,所谓“奇数”就是不能被2整除的整数,就是配对配不尽、会多出来的那些数。
为什么说“以正合,以奇胜”呢?因为在战争时,“正兵”面对是主战场,所以一般都会重兵投入,以求达到兵力平衡,战斗就容易陷入胶着;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能预留出“奇兵”,也就是预备队,在天时地利的时候投入战斗,那么就能迅速改变战争天平的平衡,扭转战局。
这是一种总要留有后手的战斗思维。迎战的是“正兵”,预备的是“奇兵”。这里的“正兵”和“奇兵”也是互相转化的,当奇兵投入战斗,正兵撤下来的时候,原来的正兵就变成了奇兵。
二、先胜而后战。
这是孙子兵法的核心,强调打仗之前的算计。《孙子兵法》的第一篇就是计,这个计不是计谋,而是计算。战争的结果,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决定了。如果十拿九稳就打,如果拿不准就等。要记住,等待也是战斗的一部分。
诸葛亮当年六出祁山、六次失败。是他不懂兵法吗?当然不是。如果按照《孙子兵法》,蜀军毫无胜算,就不应该北伐。但是北伐已经成了蜀国立国的根本,标志着政权合法性,所以不得不为。但即便是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天才,也无法在实力不济的情况下取胜。因此更加凸显了“先胜而后战”的重要。
三、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在常人眼中,那些总打胜仗的将领比较厉害。而在孙子看来,真名将都是一战而定,没有什么故事。因为战争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将领的军功是无数士兵用生命堆积出来。
而且“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非常耗费国力。我国历史上强大的西汉和唐朝,都是因为长期对外战争被拖垮的。而一直主张议和的宋朝,反而是历史上最富有的朝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宋朝也达到了顶峰。
战胜易,守胜难。美国的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虽然开始时摧枯拉朽,但是却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如今的美国甚至仍未能从伊拉克战场脱身。美国如此强大的国力,也会被战争拖得陷入各种危机。国力大不如前。
因此孙子说:数站数胜者亡。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四、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10倍于对方的兵力才打包围战;5倍于对方的兵力,才可以进攻;有两倍的兵力,首先让对方分兵。
其实在孙子那里,根本就不指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要一战定胜负,就要使用压倒性兵力,并投入范佛里特弹药量。为什么5倍兵力才进攻呢?这样就可以用3倍兵力为正兵出战,留2倍兵力作为奇兵,等待出奇制胜。
这和孙子注重“计算”,注重正兵与奇兵的使用,注重风险防范的思想一脉相承。
五、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
如果兵力匹敌,就迎战;如果兵力比别人少,那就不要出战,甚至应该全军逃出。要学会止损和认输。这与巴菲特的投资思想是一致的:要保住本金。投资中的盈利就像战斗中的胜利。投资最重要的不是盈利,而是不亏损;战争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确保自己不输光。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长征其实是一场伟大的战略转移。所用的思想与孙子的这句话有关。
六、围师必阙。
围师必阙是说将敌人包围时,要留出一个缺口,让敌人从这个缺口逃出,然后在逃亡路线上布“奇兵”,一段段地“吃香肠”,把敌人吃掉。孙子是从成本角度考虑的这个问题。
不要总想着一下子“包饺子”,因为困兽犹斗、狗急跳墙,你把敌人团团围住,对方只能“置之死地而后生”,那么打突围攻防战就会非常惨烈。
你可能会问,这种军事思想是不是与“宜将剩勇追穷寇”相矛盾?并不矛盾。因为“围师”是迎头遭遇战,和敌人硬碰硬;而“追穷寇”是追击战,打的是落兵。两个战斗的方向,敌人的“气势”完全不同,最终的战斗效率也会大不相同。
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是《孙子兵法》中非常出名的一句话,但很多人都关注了“知彼”,以为这是强调情报的重要性。当然,情报在军事当中非常重要。但孙子在这里强调的其实是“知己”:了解自己比打探敌情更加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对方什么样的信息是很难获得的。即便获得,还要仔细分辨是不是假消息,是不是对方给的迷魂汤。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是“知己”。知彼未必能够取胜,知己可立于不败。
七、战,以力久,以气胜。
“气”在孙子兵法当中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孙子主张,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无论做什么事,气势都是关键。我们曾经学过《曹刿论战》。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孙子兵法中也有同样的词句: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在战争中,士兵的士气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很多战术都是围绕打击敌军士气而使用的。例如,对方气势汹汹地来打仗,如果不能保证一举歼灭,最高明的做法其实是先守阵不出。这样就能“避其锐气”,而当对方没了最初的劲头,感觉无聊撤军的时候,反而可以冲出一支部队去骚扰,这就叫“击其惰归”。
此外,领导者内心强大,也能决定团队的战斗力。有些一把手一遇到事情就慌乱,下面的人就被累得团团转,最终做的事情也没章法。打仗的时候,有一种战术是:到敌军阵前侮辱对方将领,引对方斗气而冒进,然后用奇兵攻其不备取胜。这些都是定力不足造成了失败。最终原因就是“气”不定造成的。
总的来说,孙子虽然写兵法,但通篇都是“不打仗”的思想。兵法毕竟属于战术和权变,但这是末节,更重要的是仁义。
仁义是本,权变是末,这就是《孙子兵法》的核心价值观。懂得了这些,才算最终懂了《孙子兵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