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读书分享——《微光·炬火》

作者: 山姆绅 | 来源:发表于2019-06-15 13:45 被阅读64次

    六月的读书分享,又是在月初就已经准备好了。《微光·炬火》这本书,是之前在参加单位的读书会时,一位同事分享的作品。不同于大部分公益活动短期支教的特点,“美丽中国”的支教老师,任期至少两年。招募对象主要为应届大学生,以至于大量学生家长的第一个问题是,“不会是传销吧?”。微薄的公益力量,在巨大的乡村教育缺口面前,究竟能带来多少改变?这一连串的与众不同与问号,使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也由于已经知道了大概的内容,而一直束之高阁,没有动手翻阅。六月的上海已经开始进入夏天,又一次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决定一定要拿出来读一读。



    读完这本书,不由自主地就会想去了解“美丽中国”,这个致力于中国乡村儿童教育的公益组织。很难想象一个美籍意大利人,在2007年来到清华大学学习中文,由于一次因缘际会的调研,接触到中国偏远山村的小学教育情况。就毅然决然投身这项公益事业,而且并不是一时兴起,这一晃眼,已然十年过去。与大部分公益支教以实物捐赠,与短期支教的形式为主不同的是,“美丽中国”从创建之初,就打算利用专业化运营,来形成稳定的持久的乡村教育支持事业。这一点在支教老师的招募流程,以及上岗授课前,长达一个暑期的系统化培训,就可见一斑。“美丽中国”招募的,是真正需要教书育人的老师,而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献爱心。这样“与众不同”的公益组织,也难怪不少应聘的学生家长,要怀疑是传销了。



    第二个颇为有意思的情况是,现在的支教,也不再完全是传统概念中,偏远山区就一定等同于硬件条件艰苦;学生主要受困于家境贫寒而无法得到应有的教育。恰恰相反,很多地方的学校,硬件设施已经大大改善,缺乏的是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而广东潮汕地区的学生,往往因为家里已经安排了今后工厂工作的职业路径,而学习热情不高,得过且过。这些新时代的特点,也许是很多投身于支教的年轻人从未预想到过的,甚至有时与他们的公益梦想是完全背道相驰的。但“美丽中国”却并没有把支持乡村教育,狭隘地理解为“扶贫”,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这里的老师,不仅需要把课程内容上好,完成一个教师最基本的任务。更多的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善、推动当地整体的教育改革,体现“鲶鱼效应”。

    我之所以会对支教这个话题,有着格外的兴趣,是因为高二时的一段经历。当时我们学校有一个和大别山区一所中学对口的项目,每年寒假的时候会有当地的学生来上海交流。为了让他们体验上海同学的日常生活,学校会征集志愿接待的家庭。因为当时家里有个闲置的阁楼可以住人,所以在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我也承担了接待的任务。来到我们家的,是一个初二的男生,第一印象是怎么长得这么矮,还没有上海小学生高。虽然之前已经在我们班另外两位同学家里住过,但他依然对我家里的各种小玩意,表现出了无比好奇。比如那个被我束之高阁不知道多长时间的,俄罗斯方块手掌机。看他玩得不亦乐乎、爱不释手的模样,我自然也是把这台手掌机,当成礼物送给了他。临别前的座谈会上,老师请大家说说来上海参观以后的感受。别的学生说了什么,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不过住在我们家的那位同学说,“我希望能学好知识,以后把家乡建设得和上海一样美丽。”当时我觉得这个回答,似乎也太标准化,太主旋律了一点。多少有一点不以为然,并没有太放在心上。

    次年暑假,作为惯例,学校会组织上海的同学,去大别山做客,了解、体验当地学生的生活。既然接待过远道而来的同学,自然不肯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也非常想去看看当时的小伙伴回家以后过得如何,所以我毫不犹豫就报名参加了。一路坐着绿皮火车再转大巴汽车,带队的老师一直在给我们做心理建设,诸如当地生活条件如何如何艰苦,物资匮乏到拿盐拌饭就是一餐等等。不过对于我们这些16、7岁的孩子来说,这趟旅行无异于春秋游,一路上充满了兴奋与欢乐。等一番舟车劳顿到达目的地之后,眼前的景象还是让我感到震惊了。泥泞的操场、简易的自制篮板和篮筐筐,我最喜爱的篮球运动,在这里似乎成了一种奢侈,因为你唯一能找到的是一个不知怎么做出来的“篮球”。曾经来过上海的殷多敏,此时已经回到家乡,看到他破得露出脚趾的鞋子,我才意识到,当时来我家的时候,他已经换上了上海同学赠送的衣服,所以那时我并没有觉得他,家境有多么困难。等住进当地学生家以后,我们才明白,为什么上海的同学只能选择暑假前往。因为当地大部分人家里,不像上海那样,有热水器,可以很方便的洗澡。我们几个男生,只是在人家的院子里,拿着舀水的瓢往身上浇,就当冲凉了。我睡的“床”,记不清是一张长凳,还是两个凳子上,架着块木板,但肯定不是城里人概念中的床。依稀记得我住的那家人家,有一台黑白电视机,但是没有打开过。几个简单的吊灯,入夜以后,大家早早就休息了。



    这是当年大别山之行,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也是我至今珍藏的一张老照片。照片背后焕然一新的校舍,正式在我们上海学校的资助下,刚刚建成的。所以我们此行,自然也受到当地师生最高级别的款待。也许他们自己家里,只能用盐下饭,但是给我们安排的餐食,每个菜都有肉,虽然可能仅仅只是肉糜。大别山之行匆匆结束了,殷多敏这个孩子的名字,以及弥陀镇这个地名,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切身体会,什么是贫富差异。从那以后我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个农民的年收入不足1000元人民币,也不再有丝毫的疑惑。最重要的是,我重新体会了殷多敏那句,“我要把家乡建设得和上海一样美丽”。我觉得那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客套话,而是一个纯真的孩子,在看到了上海这座大都市,与自己家乡巨大的差异之后,发自内心的梦想。这也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来自大城市,甚至出国留学的大学生,能够加入到“美丽中国”的项目当中,给当地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优质的教师资源,更是广阔的眼界与外面世界的信息。



    无论情怀多么令人动容,在国内的教育体系下,考试成绩依然是衡量教学质量最直接也最直观的指标。幸运的是,在“美丽中国”项目中的学生,考试成绩普遍有比较大的提升。相信这也是项目的组织者,与所有一线教师,最大的欣慰。之前有个网络调查问,“高考后,你会带孩子去哪里旅游以开拓孩子的视野?”,我的回答是,所谓的开拓视野,未必一定是出国旅游。如果能够去到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山区,当一回志愿者,亦或是体验一段时间爸爸妈妈的工作。让孩子知道,生活不仅仅是读书和考试,而世界也远远不仅仅是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这种样子。这对帮助孩子建立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投身于诸如“美丽中国”这样的公益事业,最大的困惑可能就是,凭借个人微薄的力量(即便是形成规模的组织,与巨大的现实缺口相比,依然可以说是杯水车薪),究竟能带来什么变化吗?我想书里用下面这个小故事,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海啸后,很多鱼被冲上岸
    一个小男孩在岸边不断捡起鱼,
    然后扔进大海。
    大人说,这样做没有意义,
    成千上万条鱼你救不过来。
    小男孩继续捡起一条扔进海里:
    “可这条鱼在乎。”
    

    也许,我们只是种下一颗种子,但我们坚信将来它必会发芽;微光、炬火,终将燎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六月读书分享——《微光·炬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dnt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