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两周时间,我就要参加《国际汉语教师证书》下半场的考试。这部分考核的不仅是考生临场发挥的讲课能力,而且还要考察考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对中国文化的掌握以及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
就在刚才,我翻开复习书的时候,看到了一个有趣的案例:在一个国际汉语的成人班上,从中国派来的汉语老师发现,班里总有个非洲籍的男学生直视着她,眼神温柔迷离,案例的标题是《遭遇“爱情”》。
这个案例是作为正面教学案例出现在教材书上的。这位老师的正确处理方法是,第二天把自己的婚戒戴上,并且在课堂上,鼓励全班同学练习说中文句子诸如,你家有几口人?你有爱人吗?等等。
根据教材上的信息,这位老师对那位非洲籍的同学保持着和其他同学一样的态度,只是在自己的教学上费了一点小心思,就把那位爱慕自己的学生带入了正常的人生轨道。
我在国外的私立中学工作过三年,也遭遇过学生的懵懵懂懂的“爱情”。
上班的第一天,我被学校主管师生安全行为准则的老师约见例行谈话,大致内容是,该校是一所老牌私立男校,学生们正是荷尔蒙爆棚的年纪,作为女教师,首先应从穿戴上尽量走保守的风格,其次,与学生尽量不要单独相处,如果没有第三人在场,尽量把教室房门打开等等。
幸好在来这所学校上班之前,我已经拿了相关的助理老师培训证书,以及在一所公立学校实习过三个月。因此,我对在这个国家师生相处的界限已经很清楚了。
我的穿衣风格由时尚休闲风变成,比以前在国内银行上班还要“白领”的职业装。但我在穿衣选择上,还是有小小的设计意图的,比如,冬天的时候,我会尽量穿柔软的花案简洁的毛衣,因为柔软质感的毛衣让我感觉舒适惬意的同时,还有助于带给学生自在轻松的课堂氛围,在无形中,也让我和他们建立起了信赖感,这样他们便愿意在课堂上多说多练中文,不怕说错而畏畏缩缩。
我的学生从13岁到18岁不等,但主要是高中部17-18岁的学生。
在英国,法语、西班牙语和德语是必修课,中文课是选修课之一。但现代语部门的老师有教中文、俄语、意大利语的,老师多为英国本土教师。
我的工作是中文助理老师,主要是帮学生提高口语会话能力,以应付他们中文考试中占25%的口语测试,考试形式雷同于雅思口语测试。
第一年的教学工作,学生们根据各自的课时安排形成小组,我每周有16节课,也就是说,我每周有16组学生上我的口语课。有的小组只有一人,有的则有6人。
临近圣诞节的一次课,我一进教室,就有位大高个子的男生对我说:“你终于来了,我们以为你会走!”我觉得莫名其妙,就问为什么?他说:“太吓人了,我还以为你会突然就消失了!”同时,他身边的另外一位男生也在身边应和着。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有点点小自豪,无论如何,学生表露的依赖感是对我工作的肯定。那一刻,我也会想到,中国学生会这么直接向老师表白他们对老师的依依不舍之情吗?
当然,当同学“表白”后,我并没有在他们面前流露出一丝欣喜的神色,而是告诉他们,无论谁教中文,作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提高你们的中文水平。
还有一次课上,当我刚走进教室,一位学生对我大叫“你是我的女王”。我早留意到,这位学生在课上有时会盯着我走神。于是,我径直走向黑板,写下了两个句子:你妈妈是你的女神;你爸爸是你的男神。
就这样,在那节课上,学生们又意外地多学了时下中文里最流行的两个词语“女神、男神”。
从开始到下课结束,我一直保持着跟平时一样的状态,对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都均等,并没有对那位男生的“激情”表白而过多地给予关注。
我的大多数学生跟我女儿的年纪相仿,所以,平时,我也会把女儿的一些生活点滴跟他们分享,作为跟他们交流的谈资。
17、18岁年纪的孩子谈到异性都会神采飞扬,我女儿也是一样。我对女儿表过态,我不反对早恋。
在国内,学校和家长都忌谈孩子早恋的事情,可国外的学生、家长和校方都视为很正常的事情。我的学生会主动告诉我他们有女朋友的事情。
于是,在挑选口语学习材料的时候,我会故意找一些跟男女青年约会或社交活动相关的材料,果然,从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效果非常不错。
在国外,师生之间不容易做出出格的事情。他们之间早就默认并坚守的原则很清晰:师生间的联系除了通过学校邮箱外,不可以在任何社交媒体互为好友;师生间不可以有肢体接触;即使教师自愿给落后生补课也得经过校方和家长的同意.......
不管是师生之间,还是与任何人相处的方式,适当的距离是对彼此最好的保护,维护恰当的距离就是对维护一段良好关系的最大保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