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到家庭教育目的,不是要培养成绩优秀的孩子,而是避免“培养”有心理问题的糟糕孩子,不在于给孩子锦上添花,而在于给孩子雪中送炭。
家庭教育目标更加具体的表达,就是孩子心理健康,但能接受学习成绩一般。也就是接受我们的孩子是个普通平凡人,和我们家长处于类似的普通人水平。
假如孩子表现普普通通,这才正常,我们头脑里优秀孩子只是美好形象;假如孩子表现优秀,恭喜你,记住孩子成长是个过程,需要继续努力;假如孩子学习很糟糕,只要心理健康,其他方面一定有比学习更在行的,依然正常。
为何要接受孩子是普通平凡的人呢?给个心理教育,也是科学解释。
正常与否是个统计学概念,智商正态分布表告诉我们,智商高于115的优秀孩子占比15%,低于85的愚笨孩子占比15%,还有70%属于中等水平孩子。
因此,就孩子学习成绩来说,正常孩子占比至少是85%,如果孩子成绩处于一般以上水平,当然非常正常,即便是成绩处于后面15%,就社会层面来说依然是整体中的正常水平。
问题在于,你接受与否优秀孩子占比只有15%,这是统计学给出的结论,凭什么我们的孩子就要优秀,人家孩子就不能呢?
我们知道,人的成就是天赋和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既然孩子智商水平基本确定,就是普通孩子罢了,这个不能改变,看看如何从后天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这才是重要的!
心理建设方式就是,我们不是去阻止犯错,而是做好犯错后的应对,应对才是可行的方式。同理,既然不能改变既成事实,那就做好对于事实发生后的应对好了。
由此,聪明家长会坦然接受自己孩子,从孩子自身特点乃至缺点出发,考虑如何有效帮助孩子。只有那些自己心理健康水平很差的家长,自己搞不定自己,才只会发怒气愤指责抱怨,说句实在话,这些家长其实只能检讨自己带给孩子的基因不是最好的。
作为心理教育,上面表达是这个意思:孩子智商天赋木已成舟,独特气质类型已经确定,能做的就是做好后天心理建设,帮助到孩子的需要才是可行的。
好比丑小鸭故事,看着那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飞走了,其余真正的丑小鸭家长如果责备丑小鸭不争气,板子该打在谁身上呢?
家庭教育回归到本心,接受我们自己和我们孩子就是普通人,这就是认知重建,是心理建设,由此才可以处理好负性情绪,而后思考如何有效帮助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