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收方向来说,非暴力沟通核心的两个部分是:诚实地表达,共地情倾听。之前的章节已经解释过“表达”的部分,从这一章节开始讲倾听。
我们要知道,表达得好、表达得清楚,不代表他人真的接收到这些信息。我们作为倾听者,要学会用自己全部的身心去倾听,刨去之前预设的所有的观点与评判。
虽然很多人觉得自己能做到,但实际上做得到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在倾听时会给与他人解决方案或者安慰,或反而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
比如以下反面案例:建议,抢风头,教训,安慰,讲自己故事,让他人振作,可怜同情,质问,解释,纠正…
比如很多心理咨询师在听到客户说自己很抑郁,他们通常会质问“这是怎么开始的”。这种理性上的理解阻碍了共情的产生。
我们可以把我们听到的内容按照非暴力沟通的元素来分析:观察,感受,需求,请求。是的,我们听到的无非就这四种内容。当对方的内容并不太清晰时,我们不妨直接猜测对方的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
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猜测时易犯的错误。当一个丈夫生气时,妻子说:你是不是在生我的气,或,是不是你觉得我不理解你。第一句话的问题是假设了丈夫的生气是我的行为的结果,第二句话的问题是我们错误地去关注对方的想法而不是他的感受与需求。
我们应该从别人的语言中听出来他们的感受背后的需求而非去关注想法。
转述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表达自己的倾听结果的方式,如果我们的转述正确,对方会和你确认,如果不正确,我们给了对方一个机会来纠正。
通过共情转述的方式等他人充分地表达自己之后再提出方案与请求,一般通过转述的过程,能刺激对方向内探索发现自己真正的需求(现实是很多人自以为的需求直到在沟通过程中才发现不是真正的需求,很多人有情绪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转述是一种让对方自我探索内心真实需求的有效方式)。
当我们并不确定对方的观察、感受、需求时,我们有2种做法。1.尝试猜测,如“你是不是现在有些失望因为你希望你的做法应该获得更多的认可”。这样比直接问“你为什么失望”更能使对方共情。2.如果非得直接询问那也有必要共情式询问,即先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再提出让对方明示自己的请求,如“我有些失落,因为我很想知道你指的是什么但我猜不出来,你能和我说一下是什么行为让你失望了吗”。
转述是真的有必要的,尤其是在听到他人明显带有情绪的表达时。
但是转述需要注意副作用,有可能他人会很敏感,他人可能会过度解读出评判与嘲笑。但是如果我们的态度是真诚的,那么他人更能相信我们只是在表达自己是否理解他们,而不是嘲笑与讥讽。我们要相信,再可怕的人的背后只不过是没有被满足的需求而已。
我们把注意力转向请求与解决方案时,一定不要太着急,要确保共情充分,这时对方才相信你理解了他。怎么判断共情充分了呢?一般来说有2个新号。一是对方如释重负,二是对方停止说话。
注意事项,很多时候但我们发现自己无法共情他人,请注意可能是你自己很久没有被他人共情过了,我们也需要他人和我们共情来提供给我们共情的能量来共情他人。所以,有时候做好自己的听众,真正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倾听者。三个方式可以让自己恢复好:1.停下来呼吸倾听自己,2.非暴力地尖叫,3.抽离当前场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