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很多场景都将考验我们提取记忆的能力,例如考试、演讲、谈判、学习等等,困恼也随之而来,毕竟大多数普通人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如何在需要使用记忆的时候不出错呢?
当代心理学的形象与声音、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的代表作,有“比小说还好看的心理学入门经典”之称的《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从“意识”等概念出发,做了探讨:
![](https://img.haomeiwen.com/i26071248/fafbfa22b14d6364.png)
“由于意识的容量极其有限,你不可能把考试需要记住的所有内容都保持在意识中。这些材料必须被存储在容易获取但又处于意识之外的前意识的长时记忆中。技巧在于能够在需要时带回意识。”
这段话清晰地点明了两点:第一,意识的容量极其有限。第二,若想有意识地提取记忆,需将知识存储于前意识的长时记忆中。
这段话还提到了两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意识”、“前意识”,它两之间既有差异又有关联:
意识:是指形成我们对世界的心理表征和我们当前想法的大脑过程。即意识是动态的和连续的,而非静止和离散的,它是与学习、记忆、注意和感知觉等心理过程相关的加工过程。大多数认知学习(例如你现在正在学习“意识”这个概念)都依赖于有意识过程。
前意识:心理学家经常使用弗洛伊德的术语“前意识”(preconscious)来指代对事件(如去年你的生日party)和事实(北京是首都)的记亿,尽管这些记忆没有立即进入意识,但会很容易到达意识。
当有事物提示人们进行回忆时,这些记亿就可以相对容易地进入意识。否则,它们会一直存在于心底,刚好在意识的边界之外,直至需要时它们才进入意识。因此,在现代认知的意义上,前意识与长时记忆很相似。
![](https://img.haomeiwen.com/i26071248/dba5f8b0e06302f7.png)
前意识加工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一方面,它不受意识序列的、一次只做一件事的限制。因此,它可以同时在多个地方搜索信息,这种能力被称作并行加工(parallelprocessing )。
另一方面,前意识缺乏意识所具有的深思熟虑的能力。你可以将前意识想象为一个记忆仓库,其中的库存在不停地转动,以使最近使用和最情绪化的信息最容易被获取。
了解了这些心理学概念和两者的关联之后,开篇提到的问题“如何在需要使用记忆的时候不出错呢”其本质为“如何在需要时,把前意识的长时记忆带回意识,让记忆可以为你所用”?为此,津巴多给了我们三板斧:
第一板斧:练习精细复述
“人类的记忆是一种信息加工系统,它会对信息进行建设性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而确保记忆能够准确提取的最好方法就是在编码过程中为信息赋予意义。”
“精细复述”是如何为信息赋予意义的呢?具体做法是通过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你要记忆的内容,或者从生活中想出一个例子,对这个概念形成更丰富的记忆,从而使其更容易从你的前意识中提取出来。
拆书帮的RIA读书法是最好的示例,其中I-Interpretation重述,就是基于自己的理解来叙述和讲解书中的内容和方法。A - Appropriation应用无论是A1联系经验(自己过去的成功的或者失败的具体事件)还是A2规划应用(日后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们应该如何去做)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精细复述”的精髓。
同样一篇拆页内容,通过RIA方法,会记得更加牢固,应用起来更得心应手。
![](https://img.haomeiwen.com/i26071248/95c7a3dbe3ef690c.png)
第二板斧:寻找概念之间的联系
一旦你理解了这些概念,你还需要知道这些概念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例如,意识和前意识之间的差异和关联。因此,一个不错的学习策略是问问你自己这个新的概念(如前意识)与之前已学习过的其他概念(如意识或无意识)有何联系。
第三板斧:预测最有可能的线索
线索就好比我们在使用搜索引擎键入的关键词,帮助我们提取记忆到意识中。
例如,我在考前复习时,会思考考官可能会出哪些题型或问题来考知识点。在重要演讲前,我会需要记忆的内容凝练成关键词写在小卡片上提示自己等等。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有意思的线索,例如气味,每当我闻到某些饭菜香,就会想起小时候妈妈用煤油炉下的那碗香气扑鼻的面条。情绪也可能是一条线索,每当我感觉平和喜悦时就会回忆起孩子在我怀里入睡时的天使模样。
以上这三板斧都在提醒我们:当这些内容还在我们的意识之中时就积极地加工它。
你越多地练习这些记忆策略,这一材料就能越快地在需要时进入你的意识为你所用。
除了以上内容以外,本书涵盖14个基础心理学细分领域: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毕生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障碍及治疗等,每一细分专题均由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引出,并围绕该问题提出相关的心理学细分领域的核心概念,在回答一系列关键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建立对该领域的认知。
我看的津津有味,也希望你有机会可以打开本书,和众多心理学爱好者徜徉在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