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一次养老院,过去也有一年多了。那段时间组织去献爱心的人特别多,光是我知道的团体就有三个。先是某社团活动,志愿者协会毫不落后,当然还有我们班近乎强制的要求。我选了人最少的一队人,要说没有期待是不可能的,还有满腔热情,至少大家都是真正怀着真切的爱心去的……
没有任何一件事是真正顺利的。因为时间,有人临阵脱逃,因为车辆,有人中途离场……晕车依旧固执地跟随我,到每一个地方。我全然意想不到的是,两只队伍在同一个养老院相遇,这显然不是一个小数量。最令我感到失望的是,老人们一点也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我们的到来真的有意义吗?
经过工作人员一番安排,大部分人聚集起来。看着轮椅上昏昏欲睡的大爷,那样子实在有些心酸,有人告诉我他的生活不能自理,每天的日常除了吃饭就是歪在轮椅上打瞌睡……有人将原先准备好的水果悉数分发,当我看到每张疲倦的人手里都握着一根香蕉的时候,原谅我不得不将这副场景与动物园联系起来。
除了聊天、分发食物,肯定少不了才艺表演。老人们被整齐划一地停靠在两边,中间的我们又唱又跳,年龄稍大一些的早已睡着了,一部分精力较充足的一边嗑瓜子一边夸张地笑着……待在养老院的大多数时候,我并没有与老人们在一起,对于我们自诩的关怀一份安宁对于他们而言显得更加珍贵。
在院子里看花看水,把整个养老院绕了个遍,这成了我最主要的任务。然而印象最深的要属活动大厅里的“勃勃生机”了。这是几位身体尚且康健,看上去也十分优雅,着这个偌大的院子里,她们是乐于说话的。看上去也是十足快乐的,尽管我们也只是此生一次的相见。我相信她们由衷地快乐,至于糊涂或是明白,那是她们自己的事。
人都是一样的,即使老了依然有着自己的小团体。与我聊天的几位老人都是从大多数人口中的“上层阶级”的家庭出来的。儿女基本上都在国外,有着令人羡慕不来的工作,甚至还有一位特别自豪的说“我儿子在美国白宫”……时间好像慢了一回,我特别想问一句,“既然你们的孩子都那么优秀,你们为什么还在养老院?”终究忍住了,始终没有说出口。
从养老院回到学校已经是傍晚了,从一场疏离的狂欢里全身而退,即使乏累不堪,依然像松了一口气。我不知道那些组织活动的人眼里看到了什么,我确切地在一双双暗淡不耐烦的眼里窥见了我们的多余。这让我感到“逃离”成了一件无比舒畅的事儿……
若不是工作人员跟我提及,在我们之前已经有好几批去看过他们了,我是定然不会明白老人们的无奈的。很多人打着献爱心的名号,殊不知成了养老院里切实的累赘。真相太讽刺,不安的人们总有着各式各样的缘由。你不知道的是,为了重塑我们可悲的爱与关怀,带着可怜和同情,我们也许非但没有帮到任何人,还使自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来着尴尬,主人们难以拒绝更是难堪。
谈及这些不得不提一下空巢老人们。看到一条新闻,标题犀利得让人格外难过。“空巢老人的手卡在便池一整天:我臭了都没人会发现”。5月27日上午,赣州龙南县一位六旬老人上厕所时晕倒,醒来一只手居然卡在便池的下水道里,直到第二天,才有人听到了呼救声,立即报警求助。
这个故事其实已经十足幸运了。对于空巢老人来说,意外就像家常便饭,什么时候病了乃至死了,若是不幸一点,化作白骨都不一定有人发现。如此的话,是不是就意味着,敬老院也许是更好的选择?毕竟·除了有人目光呆滞、行动不便,至少还有一部分人表面上是幸福的。
想起多年前看过的报纸,还有老爸讲过的真实案例,发现无论这个世界怎么变,有些现实就那么赤裸裸地横亘在你的面前,惊人的相似。那么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是否承载着几倍几十倍的悲哀和无奈?
一位老人心脏病发作,自救失败。多年以后因为房子漏水,被修理人员发现,那时只剩一堆白骨……又或者有人在家被绊倒,一时没有爬起来,一躺就躺到腐烂生蛆才被人发现,而三岁的小孙子被困家里活活饿死……这两者之间有区别吗?在我看来没有,悲剧的色彩在生命面前同等浓厚。
老人最直观的感受并没有错。错的是这个社会,错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无力承担。在农村,留守在家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孩子,这不再是什么多新鲜的事儿了。人们奋力生活,为了更好总得有取舍,说白了,大部分人顺理成章将老人孩子当成了拖累。我觉得挺可笑的。
很大一部分人,他们的父母并没有教会他们如何自立,更别说孝顺了。至于年轻人呢,明明自己都还没有长大,却把生孩子当成了人生一大要务。有了下一代束手无策之际又理所当然地扔给父母。冷漠至极全然不顾的人当然在少数,可一旦基数稳扎稳打地摆在那儿,你没有办法否认变态也许无处不在。
最后,好像总有聊不完的恐怖故事,映射着现实的无奈。只愿你我一生无悔,至少别把孤独留给最亲近的人,也愿你终被温柔以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