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作者: Peter_Wu_ | 来源:发表于2020-07-07 11:13 被阅读0次

    书名:雪国

    作者:川端康成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简介:故事写的是东京一位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家,三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与当地一位名叫驹子的艺妓、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岛村是一个有着妻室儿女的中年男子,坐食遗产,无所事事,偶尔通过照片和文字资料研究、评论西洋舞蹈。他来到雪国的温泉旅馆,邂逅了艺妓驹子,并被她的清丽和单纯所吸引,甚至觉得她的“每个脚趾弯处都是很干净的”,后来又两度到雪国和驹子相会。

    小说就是从岛村第二次来雪国开始的。驹子的三弦琴师傅的儿子行男患了肺结核,叶子陪同他从东京乘火车返回汤泽,正好坐在第二次去会驹子的岛村对面。岛村透过车窗欣赏黄昏的雪景,却看到映现在车窗上的美丽的叶子,不禁喜欢上了这个美少女。因而在他和驹子、叶子之间,构成了一种微妙的情感关系。小说最终以叶子的意外去世而告终。

    观感:近来拜读了川端康成先生的《雪国》,较之之前所读的日本文学,忽有耳目一新之感。精读几遍过后,发现本书不论从何角度,都有可挖掘钻研之处,让人感到头绪万千,无从下手,后来与书友们交流下来,发现大家都喜欢从“徒劳”的主题分析本书,我便另辟蹊径,单纯从美的角度出发,拣几个感触最深的地方谈谈我几点的看法。

    首先,“美”是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开头,“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下来。”在这里川端康成用几近吝啬的简洁文字,拉开了《雪国》的序幕,让读者带入了这种美的语境。这种美源于自然,依托于意识流的手法。从渺小的主观出发,描绘宏大的雪景场面,更显得无比震撼。这样的手法让我想起普鲁斯特,但相比普鲁斯特,本书的语言更加精简,没有铺张,点到辄止,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给书蒙上了一层禅意的色彩。这样的环境描写很具有日本特色,像极了浮世绘的零点透视,翻开书页,仿佛就就像岛村打开了车窗,灌进来雪国扑面而来的寒风,融入这种自然美的享受。

    其次,这种美是文化之美,作者用一个个的灵动的细节赋予了它乡土的气息。书中反复出现了艺伎,三弦琴,赶鸟节,在细微处映射着日本文化的影子,贯穿全书。琴音在明朗的清晨里回响,我虽在异国,尤能感同身受,仿佛亲耳听闻。文化之音穿透了自然,又溶于自然,即使我是外国人,也断然不会觉得突兀,反而增添了美的感受,丰富其内涵。

    最后,这两种“美”交汇,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生出一种新的,最为高级的美感来。这种美还有一个具像化依托,是文化背后的“人”——驹子和叶子的形象成为了重要的喻体,从而引出人与自然的主题,也就是这两种美的结晶。人与自然被当作一个美学议题展开无声的讨论,在白茫茫一片雪中,人的渺小,自然的恢弘被衬托。本书中也有四季轮回却独写秋冬,更有如此考虑,让人有一种美的徒劳,感叹万物生灵的微不足道,从而升华出物哀的虚无,作为这个议题的讨论结果。这一点,从结尾大火中叶子的死也能体现,某种程度上,叶子就是另一个驹子,是驹子对往事眷恋的缩影,象征虚幻的美,正是这种虚幻的状态维持了岛村与驹子间微妙、但无果的爱情。当代表过去的,虚幻的美破灭之后,剩下的无限的虚无、徒劳也有自己的美感,小说就在这样平衡被打破之后的虚无里结束了,让人唏嘘感慨。

    “美”的主题,在本书中一次又一次升华,一次又一次地被讨论,最终幻化为虚无,自成其美,本书的美学造诣,空前绝后,富有哲学的色彩,用道德经中的话来阐释,便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荐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dxa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