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我们究竟是如何作出判断的?
基本判断
人类不端进化,使我们天生具备一些基本判断的能力,例如察觉安全和危险,分辨一个陌生人是和蔼可亲还是生人勿进。
托多罗夫发现,人们总会结合“力量”和“可信度”两方面因素来评估一个人的能力。这使得我们在看见一个人的照片的一瞬间,就依据脸型和表情下意识的对此人形成了一定的判断,即第一印象。
系统1理解语言,这种理解是建立在一些基本判断基础上的,而这些判断通常又是在洞察事实和理解信息的基础上作出的。
这些判断的内容包括:
对相似度和代表性的判断
对因果关系的属性判断
对联想和样本的可用性的判断
判断活动时刻在进行着,但判断的程度不同,书中展示了3个方块图,我们会迅速的对高度大小等作出判断,这是系统1在运行着。但是想要知道每个方块图中组成部分的数量是否一致,系统1的基本判断就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了,这个时候系统2接手判断工作。
强度
系统1容易忽略具体数量的概念,倾向于作出大致的判断。但是这个判断可以包含一些强度等级的区分,只是没有那么细致具体。
例如描述幸福感、受欢迎程度,这些都隐含强度或数量的概念,我们通常使用“更”来形容强度,更幸福、更好看、更开心……这也是系统1的能力,强度的等级在不同领域中都有“匹配”的描述。
系统1具有“跨维度解读世界观”的能力,在不同的领域有一个大致的强度概念/印象,对事物做判断或比较的时候,可以调用各自领域中的强度概念做匹配。
例如:朱莉4岁时就能阅读。
你的工作收入多高才能与朱莉的阅读能力相匹配呢?
我们的系统1为朱莉4岁就能阅读这件事匹配了一个强度等级,即我们觉得这对一个4岁的孩子来讲是很难得的,属于中上等的。结果自身世界观里对收入的概念,会匹配中上等强度收入在我们心中对应的一个大致数字,系统1通过一种范畴向另一范畴的转换来回答这个问题。
由此引申,相同的问题,成长环境、过往经历、当前收入水平相当的人倾向于给出相近的数字,而过往经历相差很大的人则倾向于给出差异更大的数字。
思维的发散性
系统1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同时进行多种估算,只要眼睛是睁开的,你的大脑就会对视觉范围内呈现出的立体事物进行评估,这种评估是对这些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和特性等因素的全方位评价。
大部分时候的评估活动是无意识的,只作出基础判断,其他评估行为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进行。当我们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精确的判断时,系统2开始工作,系统2可以按照需求努力工作,但计算的结果往往比我们想要的更多。这种过量计算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性”。
想要让系统1完全执行系统2的命令且不做多余的工作很难,这一点与散弹枪很相似,它总是过于分散,无法精确的瞄准一个点。从这一点上来说,系统1像一个聪明却不听话的孩子。
思维的发散性和强度匹配结合起来,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对很多自己不很了解的事情能够作出直觉性判断。
上一篇 下一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