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秉义的选择
小说《人世间》的后半部里,有一段周家两个儿子的对话,刑满回家的弟弟周秉昆问当官的哥哥周秉义:哥,你对自己选择的人生满意吗?
周秉义反问:我的人生是我自己选择的吗?当弟弟谈及哥哥在兵团时曾经放弃过的机会时,周秉义又反问弟弟:你和郑娟恋爱、结婚,你后悔过吗?
周秉义那句“我的人生是我自己选择的吗?”,很耐人寻味儿。小说里周秉义六十几年的人生旅程,难道都是别人替他安排的吗?他难道从未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过选择吗?显然不是。
周秉义在兵团为了爱情,两次放弃跟随领导返城做军官,那是他放弃的机会,更是他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恢复高考后他从兵团考到北京大学,他圆自己的大学梦,更是自己人生又一个十字路口上的选择;
北京大学毕业从政后,周秉义有很长一段时间他确实没有选择。他想从事教育工作,却成了文化厅的闲职,他想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却被岳母间接推到了转型企业的一把手交椅上。
企业转型后,他被调入另一个城市任市委书记,在任满两届后,自己提出想去教育部门工作,上级同意了他的要求,却在他到教育部报道的时候,被中纪委“抢”了过去,成了一名中纪委的干部。
从政几十年,眼看着自己即将要退休,他主动要求从北京回到家乡任职,他想在退休之前,为自己的家乡做些实事儿,他想解决生他养的光字片的居住问题。
周秉义对弟弟说那句“我的人生是我自己选择的吗?”的时候,正是他刚回到家乡,走在破旧、狭窄的光字片雪地上的时候。他面临着极大挑战,他想让光字片的穷人街坊们住上楼房,可市里只给政策支持,不给经济支持,一切都需要他自己去“化缘”。
在工作上,周秉义一直想成为教育工作者,一直想为教育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却身不由已地成为了政客,成为了一个又一个领导的代名词,周秉义感觉自己的人生,自己完全没有选择的权利,一切都是组织的安排。
但细细一想,周秉义还是一直在选择自己的人生。他在兵团面临机会时,他选择了爱情而没选择仕途;在其它知青选择返城的时候,他选择了上大学;在改革开放、极度容易坠落的时期,他选择了做一个清廉的官老爷……那都是他自己选择的人生!
周秉义这个角色,在小说里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政客,在生活中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官”。当他曾经惩罚过、没照顾过的人民群众,“雪片似”地告发他的时候,他曾经工作过的中纪委,将他带走,并查核了他一生为官的过程。
在所有人看来,当了那么多年的官,手里流过一百多亿的资产,怎么可能做到真正的清正廉洁呢?老话不也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吗?他的妻子、妹妹、弟弟都坚信他是清廉的,坚信周秉义不会有任何一件说不清楚的事情。
调查的整个过程中,中纪委都没有查出周秉义贪污腐败的事情,都惊叹于这样的一个官员,是如何做到如此清澈透明又在官场屹立不倒的,为官的人大多都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啊。
周秉义却向中纪委坦白了自己以权谋私做过两件事,那两件事情也时常让他愧疚不安,认为这是自己人生路上的污点。
一件是为了解决侄儿周聪大学毕业后的工作,找了当年自己提携的老部下,让侄儿进了报社当了记者。另一件事就是在规划拆迁光字片的时期内,他提前告诉了弟弟周秉昆,将自家破房子门口的“门面”扩大了,以便后期分房子时能获得更大的门面房。
然而,中纪委对周秉义坦白的这两件事视而不见,称那不是原则问题,甚至还认为如果没有他弟弟周秉昆带头第一次搬往“希望新区”,后期光字片的拆迁和搬离,将不会进行得那么顺畅。至于帮侄儿解决工作困难一事,更是符合规定,并非是因为钱权交易而安排了一个无能的、吃空饷的混混。
至此,周秉义的人生,在仕途上算是画了圆满的句号。在生活中他却被胃癌带走了生命,带走了亲人们对他的不舍,带走了感激、敬爱他的老百姓的思念。
周秉义其实一生都在做选择,而且都是做积极选择,他选择对爱情忠诚,选择对党忠诚,选择对百姓真诚,选择对亲人挚诚,选择做任何事情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些选择都是极难做的选择,稍不留心、稍不坚定,都将滑向不可救药的深渊!
周秉义是一个可敬的官,一个可亲的哥!他一生中的每一个选择,都值得人们去学习和模仿!我们身边多一个周秉义这样的人,我们的生活就会多一份美好和纯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