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自由对鲁迅的影响
毋庸置疑,鲁迅是热爱自由的,这几乎是一种天性。当他还在念私塾时,在“三味书屋‘杂览’的书籍中,印象最深的是古典小说《西游记》。
鲁迅后来对友人说,直到看了《西游记》之后,他才第一次对书发生了兴趣,开始读起书来”。
《西游记》里最主要的形象当属孙悟空,他那可大可小的如意金箍棒、腾云驾雾的筋斗云以及七十二般变化,小孩子无不羡慕。然而,孙悟空无论再怎么神通广大,也还是受到紧箍咒的束缚。
可见,《西游记》之所以深深打动了鲁迅,不仅仅是因为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反叛精神,还因为他对紧箍咒的痛恨与无奈。换言之,《西游记》激起了鲁迅追求自由的愿望。
众所周知,鲁迅是反传统的,但他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来反传统的,他身上体现出的某些精神与中国一些传统士人是一脉相承的。比如庄子、屈原、嵇康、孔融、李贽、章太炎等人都对鲁迅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而且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狂”。
他们显得与世俗格格不入,对理想有执着的追求,这样的“狂”其实正是源于内心对自由的渴求及对不自由的另类反抗,而鲁迅在这一点上与他们有了心灵的契合。
正如田刚在其博士论文《鲁迅与中国士人传统》中所说:“鲁迅不仅热烈礼赞过古代中国那些具有叛逆色彩的‘狂狷之士’,而且在他的小说中也塑造了一个个性格特异的‘狂人’形象。可以说,鲁迅自己就是现代中国的一个文化‘狂人’。”
若说鲁迅是狂人恐怕会有人反对,但说他是一个“文化狂人”大抵是不错的。鲁迅曾明确地说:“我以为如果艺术之宫里有这么麻烦的禁令,倒不如不进去;还是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也未必不及跟中国的文士们去陪莎士比亚吃黄油面包之有趣。”
言下之意即鲁迅在“艺术之宫”里也是要“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的,这就可以看出他“文化狂人”形象的迹象。而鲁迅之所以狂,是因为“艺术之宫”里有“麻烦的禁令”,这让他感到不自由,与他所希望的在“艺术之宫”里“逍遥游”的理想不相融合。
鲁迅虽然反对过青年读《文选》和《庄子》,但他自身曾受到庄子的影响却是无疑的。
巴人在其《鲁迅的创作方法》中指出:“从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过程来考察,在初期——即辛亥革命前后——鲁迅先生是个性解放的倡导者;而鲁迅先生的主张个性解放,是承尼采的部分的哲学思想的。这思想又和他那感受于中国农村社会里潜存着的庄老的哲学,并在他旧学传统中对于庄老哲学的濡染,因而养成的那种爱自由的精神,相融合的。”
其实不独庄子,其后的孔融、嵇康、李贽、章太炎等“狂人”都是鲁迅大加赞赏的,其中章太炎还一度是鲁迅的业师,对鲁迅的影响自是非同小可。
此外,鲁迅作为“拿来主义”的倡导者,对西方先进的理论及思想必然是要主动“拿来”的,如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具有普世价值的理念都是鲁迅所力主的。
其中“自由”对早期鲁迅的思想更是影响至深,这在他的早期文言论文中有着明显的体现。仅在《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两篇论文中,“自由(自繇)”一词就出现了44次,这足以看出自由在鲁迅心中的地位之重。
鲁迅甚至在《文化偏至论》里说西欧之所以“有尔后超形气学上之发见,与形气学上之发明”是因为“束缚弛落,思索自由,社会蔑不有新色”, 而后在此基础之上又“发隐地也,善机械也,展学艺而驼贸迁也,非去羁勒而纵人心,不有此也”。
对于西欧那些热爱自由民主的摩罗诗人,鲁迅也是大加褒扬,极力推崇,如“既喜拿破仑之毁世界,亦爱华盛顿之争自由” 的裴伦(拜伦)、“性恶压制而爱自由” 的裴彖飞(裴多菲)、修黎(雪莱)、普式庚(普希金)、来尔孟多夫(莱蒙托夫)等,称他们为“精神界之战士”。
回过头来再看《狂人日记》。《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而《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均发表于1908年2月和1908年8月。
显然,鲁迅在作《狂人日记》之前已经深受摩罗诗人们自由思想的影响,在他的头脑里已经有了一种自由的意识。那么,这种意识是否在《狂人日记》中有所体现呢?答案是肯定的。
声明:本文原创,请勿盗用,侵权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