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皖儿:国画的用笔与写生】
一代大师、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提到,“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式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上官皖儿在此谈谈笔法的原理。自古用笔讲“笔意”、“笔理”、“笔法”、“笔趣”,“意”即主观感情、认识,“理”即客观规律,“意”与“理”结合即产生“法”和“趣”,“法”是主客观辩证统一的产物。

李苦禅说:“画至书为高度,书至画为极则。”好的中国画,合起来看,笔笔都是形象。折开来看笔笔都是书法。这也就是“见笔而又无笔痕”的原理所在,实际上是用笔合于自然规律,使人看了之后,感受到的是形象而忘记了是用笔的笔痕。

总结前人的经验,谈谈用笔的几点要求:平、留、圆、重、变。(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2)圆,如“折钗股”(丰腴、圆润、富有弹性);(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4)重,如“高山坠石”(力透纸背,入木三分);(5)变,如“百川归海”(极尽变化,复归统一)。

上官皖认为,画松要写生。写生照形图绘往往记忆不深,中国画的传统是默绘于心,把所有松树的千姿百态溶化了,最后概括出来,达到“似与不似之间”。松苔、松树上边的点法,着松叶上使人感到是松果,着于枝干上有如结疤,同时,着点有不可告人者,籍以弥补作画中之败笔是也。(文/上官皖儿,又名上官皖,著名书画家、散文家)

【上官皖儿世界巡回展演阅历地动态纪实】
网友评论
书至画为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