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时候我们不得不去做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它可能来自于你的工作,也可能来自于你的家庭生活,但是:
不擅长并不等于可以犯错。
“硬着头皮上”这句俗语,说得很顽强,说得很光棍,透着一种无奈,却也藏着一种消积的破罐破摔。
所以,我是不太喜欢的。
有些时候我们是“被迫”接受的;但,无论“被迫”与否,当我们接受了某样工作的时候,就进入到了工作流程中的下一个环节——执行。
“硬着头皮上”这种心态,藏着退路——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我先天不足;如果这件事情失败了,那么也不是我的问题——也藏着消极应对的工作实际。
消积是一种心态,积极是另一种心态。
与其哭泣前行,不如微笑奔跑。
所以处理这样的事情,需要换一个角度想想问题是。
我自己常常是这样做的:
1. 把这个事情写下来——既然承接了某项不擅长的事情,又要达成相应的承诺,那么就需要让自己变得更厉害一些才可以。
2. 对事情进行拆解,寻找“着力点”——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寻找“熟悉感”,哪一个环节是自己曾经做过或者擅长的部分;如果能够找到“着力点”,那么就可以为自己降低工作的难度。
3. 设定达成工作的目标底限——最低程度的验收标准,也就是我说的“不出差错”的目标。
无论第二项中是否找到了着力点,只要做了这三件事情,就会对原本不擅长的事情,拥有一点点的信心。
我们都是需要信心的生物。
当我们有了信心之后,
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自己是可以完成这项工作的。
既然我们不擅长,那么我们在设定目标,以及执行过程之中,我们可以增加一个要求:
我们是要来学习的。
把自己摆放到学徒的位置,就会发现:
1. 事情的难度进一步变低;
2. 我们努力的程度进一步提升;
3.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着把一些小细节变成我们自己的技能;
4. 我们不断累积技能,整合新旧技能,形成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慢慢的,“不那么擅长的事情”慢慢变成“不难的事情”,慢慢的就会变成“擅长的事情”。
原本“着力点”的部分,发展状大成为一个更厉害的特长。
比如,原本是某一类题材演讲的高手,“临危受命”接了一场主持;其普通话的能力,在一次历练之后,会变得更加的厉害,甚至拥有了某些脱口秀的功能;甚至影响到了自身的演讲技能。
而这个过程中,我们所学到的东西,演化、演进我们的技能,也在不断地帮助我们,变得更加的优秀。
在《让努力能够被积累》中,我说:
每一件事情在完成之后,应该实现“转化”,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人的一生之中。
而今天所说的,是同样的道理;只是调整了自己的出发点,摆正了自己的心态。
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我们可以那些自己不擅长的事情都做到“不出差错”;那么,还有什么东西能够难得住我们吗?
选择逾多,逾自由!
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