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中同学的女儿要结婚了。大约从春节开始,每次联系的时候,她都不忘了给我加上一句:等孩子办喜事的时候一定要来喝喜酒啊!每次呢,我也都是满口答应:好的,一定去。
我和这位老同学的关系不一般。一来呢,是相处时间最久的一个。我们的父辈都在一个单位工作,是同事。二来呢,我们俩是从初中开始,到现在还有联系的唯一的人。大约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已经把我们身上的烟火气打磨的差不多了吧,往事如烟,世事多变,很多当年的人都不联系了。有时候老公也说我:看你忙的,光考虑自己身边那些事情了,和你那些老同学都很少来往了。而我呢,每当他这样说的时候,我都会给自己一个找借口,我忙,他们肯定也忙,哪有时间话家长呢。等着吧,等我忙完了这段时间再联系吧。可是,等忙完这几天,又会有另外的事情纠缠我,让我不能放下,于是,我又匆匆忙忙的踏上旅程。生活,好像永远都是这样的。

这次,因为确实关系比较特殊:不仅是老同学,儿时的玩伴,更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她和她老公都是我和老公的介绍人,是我们的月老,所以,有这一层特殊关系,今天十分难得的是我去了,而且,我老公也一起去参加婚礼了。
说是婚礼,其实,她们已经在上海举行了婚礼,回到家,是请客答谢宴,或者可以说是回门宴。今天去参加的没有外人,基本上都是父母的亲朋好友,也是从小见证了这孩子成长轨迹的亲历人。所以,见面之后,格外亲切。
我坐在他们中间,看着那一张张似曾相识有带着几分沧桑的面孔,陡然发现,已经是二十年的岁月了。
今天在一起吃饭的还有当年一起住筒子楼的邻居。筒子楼,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特殊名词。很多当代人不清楚这个词语的由来。那时候,很多单位为了解决青年职工的婚姻生活,就把旧楼改造一下,分割成很多小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对新婚夫妻住。做饭呢,就在走廊里,结果,一家做饭,全楼的住户都跟着一起闻味儿。还有孩子,是最喜爱这种风格的生活的,因为他们几乎可以吃遍全楼住户。每一家弄点好吃的,都会便宜几个孩子,往往,等到他们的父母做好饭叫他们回家吃饭的时候,他们已经吃的肚儿圆了。
一般来说,我很少沉浸在怀旧的氛围里,可是,今天,在老同学孩子的婚礼上,我的怀旧情怀一直在泛滥。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怀旧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从心理学层面分析,怀旧隐含着人的“退行”心理,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我们面临矛盾和冲突的时候,我们就会通过怀旧,通过对过去的回忆,来寻求安全保护。
怀旧还是寻找一种安慰。所以,尤其是在危机之下或社会动荡时代,怀旧能给人以舒适、亲切等正性情感,成为人内心的庇护所。因为对于未来,我们总有着各种各样无法预期的焦虑,只有对于过去,我们能自由而单纯地在脑海里为之加工,进行评价分析,解读重构,甚至进行功能性的利用。
毫无疑问,怀旧是对于过去的一种重构与思念,包括对一种已经发生的事件的可掌控感和安全感。而将这一保护或认同进一步放大,怀旧也可以唤起共同兴趣社团成员间的亲密感并获得群体性的认同。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因为参加婚礼活动,看到了很多老邻居,老朋友,引发了我的怀旧情怀。可以使我检视自己的走过的路,思考一下匆忙时候不能关注的事情。让自己疲惫的心情放松一下,给自己一个休闲的角落休养生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