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孔子说:“攻治一端的学说,实际上也是有害的。”
孔子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全面,处理问题要掌握一个度,如果只在一个方面下功夫,或只站在一方面立场上考虑问题,是有害的。
刚好把前阵子看的《底层逻辑》里有关人的三种对错观拿出来温习一下。
人的三种对错观
这个世界的一次具体事件,并不是只有一种对错观的,举一个例子。
坏人张三诱骗好人李四进入王五没有锁门的工地,结果好人李四失足摔死了。请问这是谁的错。(这不是一个什么脑筋急转弯,大家好好思考一下,造成这样的结果是谁的错。)
那出了这样的事,肯定是要去法院的,去了法院肯定会判张三的错。因为证据确凿嘛,所以也没什么好讨论的。这种对错观可以说大快人心,但不一定能避免事情再次发生。
那我们从社会经济学来分析一下,如果判王五工地没有锁门是造成这个结果的根本原因,有没有问题?嗯,王五肯定会觉得很冤枉,但是这会促使所有工厂都注意自己有没有锁门,对吧?所以从社会总成本来看,判王五可能不太合理,但是会比纯粹的道义来的更加有效。
那好人李四是否有问题呢?对了,从个人利益出发,那肯定是李四自己的问题,毕竟人都死了,追究张三和王五对李四来讲,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就会有“法学家的对错观”、“经济学家的对错观”和“商人的对错观”,大家看问题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下这三种的结果,权衡后作出决定。是否应该在公司讨论对错的时候,从经济学观点去看问题?个人生活上来说是否应该从商人观点去看问题呢?
所以我们在学习或者看问题的时候,不要只从一个角度去理解、分析问题,从一个角度只是片面的理解问题。
这一章很多人会把它理解为,排除异己,或者打击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之类的观点,在孔子那个年代,儒家还未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儒家是在汉代的时候才兴起成为社会主流的,所以上边理解为打击与自己意见不同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孔子知道这个世界是有容错性的,比如,他在周游列国的时候,见到过很多流浪的人,也见到了一些道家的人,孔子对他们的态度并不是打击,孔子认为这些人只是跟最不太一样,但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去打击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社会也要有一定的容错性,我们要允许有人像庄子那样,不想当官,只愿与山林为友;像老子那样,坚持无为而治,从容淡然;像墨子那样,为做公益事业而身体力行;像杨朱那样“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雪堂书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