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在回答家长提问“从学校层面来讲什么是教育”时,他回答说,教育就是让学生“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他做了进一步解释:“睡好觉”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校、家长要给学生留下自主、自然、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不跳楼”涉及到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只要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就不会出现心理问题,就能顶住未来社会的压力和挑战。
要想让学生“睡好觉”和“不跳楼”,笔者认为至少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让学生“自然成长”。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不是工业,把产品以固定的模式和流程批量生产出来;教育是农业,给予作物适当的土壤、养分和阳光,它们就能自己成长。”这一论述告诉我们,教育是一项慢的事业,不能违背规律、拔苗助长、急功近利,要善于等待、自然成长。然而,就在当下,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课堂上,仍然正在发生着或上演着这样的事实:让三岁的孩子用稚嫩的小手拿起画笔学画画,让四岁的孩子上幼儿英语辅导班,规定五岁的孩子必须背过多少首唐诗宋词,让未满六周岁的孩子参加奥赛培训班!而在课堂上,一个学生还未来得及思考一时回答不出问题,老师“马上换人”叫另外一个学生来回答,有时候老师干脆自问自答。
有一篇《给每一棵草开花的时间》文章,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总是盲目地拔掉那些还没来得及开花的野草,没有给予它们开花结果证明自己价值的时间,使许多原本珍奇的‘腊兰’同我们失之交臂了。”这就更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在等待的过程中,突出个体,尊重差异,关注细节;在等待的过程中,给孩子适时地点拨、恰当地评价、真诚地鼓励;在等待的过程中,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和努力的机会,相信“莫疑春归无觅处,静待花开会有时”!
二是让学生“自己成长”。苏格拉底认为“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因为学生成长归根到底是“自己成长”。因此,苏格拉底强调最有效方法“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学生提问”,这种努力的最高境界“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从教不久的教师向哲学家、教育家罗素请教:德国的小学教科书上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德国人的力量;而英国的小学教科书上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英国人的力量。学生到底相信哪一种说法呢?罗素说:“我主张把这两种教科书放在一块儿让学生来读。”那位教师就更加疑惑了:“您这样做到底让孩子相信什么呢?”罗素说:“你教的学生不信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
作家林清玄在他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写道:“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这也难怪哲学家康德把教育定义为“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自我能力的发展过程,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双脚残疾的年轻人,一次与父亲参加美术展览,在一张有金字塔的照片前停下,问父亲那是什么。父亲说,那是埃及最著名的建筑——金字塔,你一辈子也不可能去的地方。十年后,父亲收到一张照片,背景是金字塔,照片上的年轻人微笑着伸手做出了一个胜利者的姿态。那就是那位双腿残疾的青年。照片背面写着:每朵花的花期不同,人生不能被保证。
三是让学生“自由成长”。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篇《种树郭橐驼传》的文章,文中种树人郭橐驼,他种的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原因何在?他的做法: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无他,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顺天致性”就是“自由成长”。有部叫《麦兜响当当》的影片,片中麦兜母亲麦太的教育方式值得很多人反思。麦太总担心孩子成不了才,于是全心打造一个自己期望中的麦兜,送他学这学那,但孩子最后啥也没学到。现实中许多的老师、家长就是典型的“麦太”。其实,“麦兜就是麦兜,在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莫扎特呢?”只有我们的老师、家长摆正教育孩子的心态,普通的“麦兜”因“自由成长”也能使自己的个性得以飞扬。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为母校苏黎世工业大学成立一百周年撰写的纪念文章中指出:在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者身上,都鲜明地保持着两种特质:一种是神圣的好奇心,一种是内在的自由。他认为,这两种特质要靠“外在的自由”做保证。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呼吁教育要实现“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其最终目的就是引领学生“自由发展”。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认为,一个人也许不懂得欣赏名画《维纳斯的诞生》,但他仍然可以是一位好公民;一个人也许不懂得高等数学,但他仍然可以是一位好公民……这就昭示了教育的内在真谛: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为生命奠基,那就“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把健康和快乐还给学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