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南岭山脉中的铁路工人有一句俗语,说:“太平里的钟,白石渡的风,从春吹到冬。”白石渡的风,众所周知。说的是那里的风大,特别的大,而且一年四季地吹。其实五岭山脉中的其他沿线小站都是一样,成天都是狂风呼啦啦地响声中成长,要不然现在会建那么多的风力发电机?至于太平里的钟,那可是实物,一个钢铁铸造的钟,据说在建站之日起就挂在了车站的站台上。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的声音宏亮,而且声音传的甚远。在没有手机没有电台的年代,甚至于没有广播喇叭的年代,全靠它的响声告诉大家,列车即将到达。有铁路家属生小孩,也是根据它的声音传唤而定时晨的,有人干脆给小孩取名“钟生”,知道了列车到达的时间知道了小孩出生的时晨。据说那钟上面还刻有生产的日期,估计也有近百年的历史。我想拥有它,花多少钱也可以,因为它铭刻了许多新生儿的日期与时晨。我即刻赶往太平里车站,可是,可是得到的回答:“早就被盗走了。”一无所获。挂钟的地方还在,可钟不见踪影,实在太感遗憾。
实在不甘心,逐顺道北返,去看看樟桥的旧痕迹。顺路上捡一个石头,也是有味的。

樟桥是粤汉线上的主要桥梁,始建于1935年,1936年4月随着白石渡站开通运营,樟桥开始了它的承运使命。桥分3孔,内有30米上承桁梁,孔18米上承钢板梁。桥面水平甚高,桥墩竟高达39米。为当时粵汉线上第一座高桥,为当时全国第二座高桥。在抗日战争时遭到被坏,1946年修复,解放战争中又遭受破坏。1949年11月在原址上按原图修复。现在还能看到初次修桥的桥墩,以及遭到毁坏的痕迹和最后修复的的样貌。

为了探寻原桥的样貌,顺流而上,攀越陡坡,捡根树木做拐杖。又钻灌木从,披荆斩棘,左右手被划破,忽然发现金樱子当头而挂,甚是兴奋。平常总喜欢到山里去寻找,可总是找不着,今日却有幸发现这么大一窝。

摘总是要摘的,只是苦了手,没带任何工具,徒手而摘吧,谁叫我喜欢这玩意呢。

樟桥就在眼前,而那柱立碑也依稀可见。我激动地攀越杂草荆棘,来到跟前,抚摸着,仔细辨别着。立碑上的字还在,只是在年代久远的今天,红漆己经剥落,风化也厉害,有些字迹分辨不清。

依旧耸立在杂草丛木里的塔

碑的西面,右书:“樟河大桥”,左下书两列:“铁道兵团二支队(后面几个字没看清),衡阳路局第四桥隧队,” ”修。”

东面与北面更是难以看清,

只有南面最为清晰。上书:“樟河大桥全国第二高桥,左下,桥高三十九米,钢塔六层,桥长六十六米”。

欣喜能再看清它的面目,虽然有些累,但,高兴着,抬起头,突然发现月亮己经冒了出来,

可天空的彩霞,还映衬在风力发电机上,再往西瞧去,夕阳西下,赶快回家了。

2019.12.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