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纪读完,秦纪开篇……本想一个个都翻过来,但工程太大,而且直译也没太大意思,有些别人都译过了(没动力),不如串连揉合成自家的东西……这还是要慢慢来。
就翻下司马光在通鉴最后的总结语,算是对一代史家的致敬吧。(可惜啊,从修书完毕的那刻起,宋(北宋)也就只剩下三代四主的命数了。)
臣司马光进言:
臣奉旨编集历代君臣事迹,得圣上赐此书名,名为《资治通鉴》,现此书已成。臣资质愚鲁,学业不精,在处理大多政务上,都不如别人。唯在整理前朝史料这事上,还算尽心,臣自幼至今,阅史不厌。但时常却会忧虑一件事,就是从迁(司马迁)、固(班固)以来(史记、汉书),文字史料浩瀚无比,寻常人尚且读之不完,何况帝王人主乎?日理万机之下,怎能遍览?臣常不自量地想要删去繁复,择其精要,专取关系到天下兴亡和百姓民生的内容,汇编成一册。如有好的地方,可以借鉴。如有不好的地方,也可以此为戒。使其主次有序,去芜存菁。但修书的工程量太大,非个人力量能够完成(盛世修书,此言非虚)。而就在此时,英宗皇帝(宋英宗)欲教化万民,开宋盛世,遍览古今中外事,遂召臣汇编此书。臣修书的夙愿一朝得偿,心潮澎湃,只恐才疏学浅会力不从心。先帝(宋英宗)令臣自行选任编撰官属,于崇文院设书局,并许借调龙图、天章等阁的皇家秘藏书籍,编书所用器物及经费,一并从内府调拨。圣恩之荣,近臣莫及。不幸的是,书尚未成,先帝已经弃群臣而去。陛下(宋神宗)得继大统,秉先帝遗志,为此书冠序,并赐书嘉名。每当御前讲座之时,陛下常令臣进读此书。臣虽然顽愚,但两朝人主待我如此厚恩,臣便是身死魂灭,也无法报答这份恩情。只要臣力所能及,又岂敢有丝毫怠惰。
陛下之前命我出镇永兴军,我因病未愈,乞调他职。陛下顾念我年老体迈,着我任西京(洛阳)御史台,臣前后一共经历了六次职务调动,陛下都准许书局编撰人员与我同行,且按时给发经费,却从不设规定时间交稿。臣既心无旁骛,就拿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编书一事中来,殚精竭虑,日以继夜。不但采用正史,还旁征小说稗史、历代书信和文件,所有的资料堆在一起就像汪洋大海一般。在最隐秘处挖掘历史真相,对每一个字都进行校正它的对与错。
此书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成书二百九十四卷。列举纲领,以年月为经,国家为纬,以备读者搜检,成《目录》三十卷。再参考各类书籍,认真评价它们的异同之处,使其归为一类,遂编成《考异》三十卷。三者合计共三百五十四卷。自治平(治平三年)年间开始修书,至今书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书中是否有违禁之语,臣也无法保证。臣惶恐顿首。
还请陛下垂念臣远离朝庭,已有十五年之久,虽然身处异地,但臣一颗忠心,无时不在陛下左右。只因臣天性愚笨,无法效力,所以专门从事文章,典籍工作,以报陛下大恩,只求竭尽绵力,以增海深,以补山高。臣现在瘦弱憔悴,老眼昏花,牙齿也没剩几颗了,神衰意弱。眼前做的事,转身就忘。臣全部的精力,都倾注于此书。还请陛下宽恕臣妄作主张之罪,愿陛下在清闲休息的间隙,费点时间顺手翻阅,能够借鉴前朝的兴衰,考究如今的得失,嘉奖善良,扫清罪恶,弘扬美德,弃除陋习,这样就足以鼓励大家了解往事,明辨是非、总结知识经验。从而于今有益、为今所用,使国家迈入史无前例的太平之治。让四海苍生,都能分享到国家福祉,则臣虽在九泉之下,平生的志愿也算得以完成。
谨上奏章,请鉴。臣司马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