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54条中指出: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不可分割的。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给出了以下几种方案:
第一,坚持给小学阶段的学生上好思维课。越是低年级的儿童越需要思维课,因为万物都是被人类以语言的方式命名的,儿童最初对于字词的理解就应当在大自然里进行,这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也符合儿童认知的特点。
第二,让学生的智力生活在书籍中度过。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是源于他们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各种各样的书籍正是蕴藏知识的无边大海,只有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展示在儿童面前,给予他们充分自由阅读的时空,儿童就能在不断的汲取知识中获得乐趣,并在不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入良性学习循环。
第三,在集体中创造一种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学生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离不开丰富的精神生活和深刻的智力活动。因此,无论是哪门学科的教师首先要热爱本门学科,并能成为这门学科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时,要有作品意识,将学生每一次的创作都当做一次精彩作品的呈现,让学生感受到脑力劳动被尊重的快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创设的自由自然的学科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幸福,产生智力活动的兴趣和积极的情绪,不断向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发出挑战,爱上学习。
第四,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对于学生来说,任何方面的成功也比不上 在脑力劳动中获得的成功。所以,课堂上给学生设置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获得挑战的成功,是激励学生愿意好好学习的关键。
总之,没有一个儿童天生不想好好学习,很多时候是我们成人或教师忽视了儿童精神幸福感与智力成就感之间的平衡,让儿童在一次次智力挑战中感受到了失败带来的羞辱。因此,他们才被迫成为了一个不想好好学习的人。
作为以育人为天职的教师,重要的是按照教育学规律精心呵护每一个种子的生命成长,帮助他们成为自己。为此,教师首先要懂一些教育学常识,否则,不仅可能延误生命,还可能成为阻碍生命发展的天花板,害人害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