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文字《回望三国之天下归晋》中,分析了天下最终归于司马家族的背后原因。三国鼎峙虽只有几十年就收于大一统的西晋,但这段历史却精彩纷呈,让人应接不暇。而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毫无疑问,是曹操。在董卓之后,群雄并起各占一方,是曹操迎天子幸许昌,诛吕布、灭二袁、收刘琮、破马超韩遂,并降服外族,统一稳定了北方,恢复了社会秩序和生产,为天下重新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赤壁曹操虽然战败而归,但回过头看,如果不是此役及之后多次南征的无功而返,那么历史上也就不会出现这个三国鼎峙的格局了。虽然时势造英雄,但还是可以说——没有曹操就没有三国,没有曹操就没有之后的天下归晋。
(一)不世之功
曹操能成为那段历史中最重要的英雄人物,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其一是良好的出身,让他赢在起跑线上。曹操出生于官宦世家,在二十岁就能“举孝廉为郎”从基层做起,如果在太平之世,一步一个脚印登上高位是大概率事件。遇到乱世,在贵族子弟圈子中,信息通畅,资源丰富,能够快速把握机会,分得果实。后起的割据势力多是从镇压黄巾起家,刘备也是如此,但编席贩履出身,朝中无人,即使讨贼有功,也分不到什么地盘;讨伐董卓对群雄而言,又是一次机会,但刘备却只能依附公孙瓒,迟迟无法得到基本,导致前半生如丧家之犬,寸功未建。而曹操在辞官还家后,“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虽讨卓未竟,但在追击黄巾过程中,“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从而有了争雄天下的资本。其二是杰出的才略和胆识,让其打败主要对手。曹操得益于良好的出身和自己的能力而快速崛起,但割据一方的并非其一人,实力也非其最强。相比于同时期的袁绍,军队数量、地盘的面积和所辖人口,曹操都次一等,但官渡之战以弱胜强,胜在统帅的素质上。其实,袁绍依靠强大的实力,只要牌不打得太烂,他都有机会获胜,但他自己不但没把握机会还屡屡犯错送对手机会,导致输掉官渡之战,而在败后其基本盘依然不输曹操,但因败而病,终于不起。相比之下,曹操更有计谋,更有定力,更有胸怀,更为坚韧,在从缺粮想退到听从荀彧建议坚守再到劫粮而胜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在前后的一系列征战中,曹操的军事能力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或许有人说曹操前期的成功很得益于众多高士的出谋划策,但能用好能臣良将,本身就是统帅最重要的能力,袁绍麾下的田丰、沮授、审配都是很有见识的谋士,但他心胸狭隘、刚愎自用,和曹操相形见绌。其三是运气,让他廓清北方。虽然战争的成败大概率取决于双方的综合实力,但偶然因素有时也能左右战局,曹操在面对实力更强的对手时,偶然因素站在他这一边,如许攸提供情报;在面对实力不如自己的对手时,偶然因素没有站在敌方一边,这就是运气。
曹操虽未能如高祖刘邦、世祖刘秀那样在有生之年平定四方,统一天下,但他用自己人生最宝贵的四十余年,历尽艰险,闪耀才略,合众人之力统一了北方,为国家走向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谓功高社稷。
(二)后继有人
曹操在有生之年虽未竟统一大业,但他已建立一个稳固的魏政权,北方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人口、恢复的经济是魏国完成统一大业最大的本钱,这是曹操生前建立的基业。而纵观历史中的君主,曹操身后之事同样值得称许。首先是他有一个于事业很有助力的家庭。卞夫人虽出身不好,但美而贤,为曹操生了丕、彰、植、熊四个儿子,曹丕与曹植都才华突出,比之于袁绍与刘表的儿子,他足以骄傲。事业可以交付给自己的后人,应该是曹操身后最欣慰的事。其二是留下了一个稳固的执政班子,魏国本来就人才济济,加之曹操知人善用,因而除了把大位传给了曹丕,还留下了一批文臣武将,而人才就是魏政权平定宇内最坚强的依靠。另外,很重要一点,曹操在生前就把曹丕立为嗣子,使得其死后权力得以平稳过渡,避免了多子争位致祸。
曹操后人虽未能成为全天下的皇帝,但统一大业终究是由魏政权实现的。食曹家之禄的司马家族,在曹家基业上统一了天下,也算是替曹操实现了未酬大志。
(三)诗歌千古
曹操的一生如其缔造的三国历史一样,精彩绝伦。阿瞒不仅建立了直追开国君主般的功业,还有帝王中少有匹敌的诗歌才气。曹操一生创作了《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传诵千古的不朽诗篇,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品。值乱世,曹操一生征战,历经险阻,却未能统一六合,或许只有诗歌才能承载其内心的悲凉思绪——英雄立于天地间感自渺小、于山岳之前知天地之大。
曹操曾欲春夏读书,秋冬弋猎,虽后戎马一生,但诗歌足以显其性情与文心,在君王之中实为难得。千秋帝业随风去,唯有墨香留人间。
生前建不世之业,身后留奠基之名;美妻贤子快慰平生,壮丽诗篇风骚千古。于公于私,阿瞒一生足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