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宇桐,班级:工业设计1603,课程:界面设计方法,指导:余永海。
选题围绕知识类,尤其指以社区论坛为代表的问答APP(比如知乎)在提升使用者的参与度方面不足的问题,以及内容的分类和质量问题,展开的用户体验分析和交互设计创新。该选题的目标用户标签为有和本人一类体验的用户。
一、选题介绍和基本分析
知乎的定义是网络问答社区,但更像一个论坛。它的讨论话题基本涵盖了我们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紧跟热点。和百度谷歌等搜索类APP和网站的最大区别在于,很多知乎的用户不是遇到了特定的问题而知识寻找答案,他们不仅从论坛中获取知识,同时也是一个个内容的创作及分享者。调动用户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度和专业度是必要的。因共同的兴趣而聚集的内容产出者们是论坛最核心的组成部分,知乎对于大量发散思维而不是特定答案的整合才是此APP的精华所在。
App出现前,人们的常见活动情境?
个人总结知乎的使用原因分三种:一是遇到问题需要解答,二是没有特定目的只是为了排解时间又懒得做其他事情而去浏览手机,三是就某个领域的问题有独特的想法,想要寻找志同道合的用户一起讨论并扩大交友圈。
(其中第三条有同学已经分析了,我就不再阐述0.0)
场景一:一遇事不决,上百度搜寻答案。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的海量页面,需要用户花费大量时间去筛选和引用。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去找相关人士询问求助。
场景二:玩手游,打猎,使用社交类APP或音乐类等放松的APP。
场景三略,以下都略0.0
本质上,人们想要获得什么情感体验?
场景一 :把知乎当优化版百度,只是工具。。
场景二:以我本人为例,会有很多用户在没遇到特定的感兴趣的问题的时候,也会浏览知乎。这是因为外出旅行、玩游戏等课余或工作之余的放松活动会让人有一些负罪感。(也即因碌碌无为虚度光阴的空虚感)
而拿起手机浏览知乎的信息,相比于在闲暇时间读书学习更加有趣轻松,且能获得很多信息,满足对世界的认知欲和好奇心。

同时因知乎“高端专业知识人才汇集”的标签,许多话题娱乐性较少。捧着手机的几个小时也会给人一种“我获得了很多知识,这段时间不是白白浪费”的成就感。

重新定义:知乎学习
知乎除了专门搜索内容的一般模式外,可以添加一个专为闲暇时想低强度了解不同领域知识的用户提供的“探索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将有可筛选的话题范围。比如今天感兴趣的方面是“物理 游戏制作相关 舞蹈”这三个,系统根据关键词将只输出这些领域的内容,并提醒用户设置一个浏览时限,到时提醒结束浏览。在结束浏览后,自动弹出备忘录界面,供用户总结本次的浏览收获及理解,这样在限定了学习强度并明确了收获的前提下,用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将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积极情感。鼓励数量庞大的不出产内容的用户转变成更有价值的内容创造者。
备忘录且可分享到相关领域的备忘录集合和个人介绍界面,选择是否让同样对这几个领域感兴趣的用户看到。这能帮助人们更精确的寻找志同道合、水平相近的用户,加强对平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加强社交属性。
二、发现问题:调查现有解决方案的情感体验问题
1.现有app的活动情境
(1)搜索答案情景:在遇到问题,而百度等搜索引擎不能提供足够专业、足够生动的结果时。知乎这类高质量讨论者聚集的平台就会体现出价值。
发生频率:高,重要。情感体验:需要借助知乎回答的问题往往比较重要,生存体验高,好奇体验高,兴趣体验一般(明确了搜索的范围)。
(2)浏览情景:这部分用户数量很多(常常有无聊刷刷知乎一天就过去的评论),但问题在于这些用户虽然花费了大量时间,基本上却没有产出任何内容。点赞感谢收藏三连可能已经是难得的操作了。这么大一个群体除了提供流量毫无价值,参与度极低是问题所在。
发生频率:高,重要。 好奇体验高,成就体验一般,自我体验、影响力体验等方面的情感体验一般。
(3)社交情景:其他同学说过了,就不再赘述了0.0
2. 逐类分析情感体验
按照情感体验分类,逐一核对现有App的情感体验,从发生频率、情感的积极消极、唤醒水平高低等方面,发现情感体验不足之处。
(1)生存体验:一般
遇到问题第一反应还是搜索引擎,偶尔遇到大范围传播/讨论的事件才会动用知乎搜索
(2)好奇体验:较高
想知道很多人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时会很好奇。比如经历XXX后,或者对XXX感兴趣,就会很想看到其他人回答“XXX是怎样的体验”。
(3)成就体验:一般
答题时的成就感依赖于获得赞同收藏等的数量。而学习场景下暂时无法量化对知识的吸收度。
(4)兴趣体验:较高
当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出现时会具有,在知乎推荐诸多方面的话题时,会比较经常地感兴趣。
(5)自我体验(自信、自尊、自豪和自爱):一般
自我体验大部分出自公开课,值乎等少数功能。很多知乎用户应该不会有使用这些功能的机会0.0
(6)依恋体验:高
比较相信知乎的优质答案,会经常使用。
(7)归属体验:一般
(因为当做世界之窗了,没有进行过任何社交活动,也没在线上接触过其他用户。。。。。。。)
(8)影响力体验:一般
仅在发表言论时出现。
(9)审美体验:一般
仅在遇到艺术类讨论时会出现。
(10)道德体验(赞赏、荣誉、幸福):较低
仅遇到特定领域问题时会出现。
(11)理智体验:较高
在浏览讨论,发表言论时都会涉及。摄取知识和信息后必定会根据自身的判断进行有选择的评价和吸收。
3. 提出体验的创新目标
(1)成就和自我体验:没有明确目的的前提中,知乎推荐内容高度随机。本质是为了放松的用户极易沉浸于信息密度低、价值低的问题中去。这时的知乎和一般的花边新闻APP区别不大了。在短暂的好奇心和被满足后,用户将依旧陷入到自责中,成就体验自我体验等积极情感几乎没有。消极情感逐渐累积之下,用户对“闲来无事刷刷知乎”的兴趣会大大下降。在结束浏览后,自动弹出备忘录界面,供用户总结本次的浏览收获及理解,这样在限定了学习强度并明确了收获的前提下,用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将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积极情感。
(2)兴趣体验:添加一个专为闲暇时想低强度了解不同领域知识的用户提供的“探索模式”。提前限定浏览范围,系统根据输入的关键词只输出特定领域的内容,并提醒用户设置一个浏览时限,到时提醒结束浏览,营造“尚未满足”的情绪。而且探索模式下内容不是凭借算法自主推荐,可以确保推送的内容都是感兴趣的领域。
(3)社交体验:备忘录且可分享到相关领域的备忘录集合和个人介绍界面,选择是否让同样对这几个领域感兴趣的用户看到。这能帮助人们更精确的寻找志同道合、水平相近的用户,加强对平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加强社交属性。同时根据关注的领域及发表言论的内容归类,将不同用户的喜好以数据形式保存。当其他用户有想了解对方的想法时,会有基于数据生成的“匹配度”作为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