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秋水》是《庄子》中文学色彩浓厚而又充满思辨性的一篇,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文中表达了对“道”的体悟,即从天地万物之根本来看,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都是平等的。那些不平等是对世俗的偏见所造成的。
一 、河伯与北海
1.秋水准时降下。许多河流都汇流入黄河。从秦晋高原流到中州平原,黄河水量猛增,河面非常宽广。隔河遥望,两岸和河中小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黄河水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美好的景色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黄河之神顺水东漂,途经山东半岛,向着北海漂去。在出海口,面向东方忘去,看不到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改变了自得的神色,向着海神若仰视而感叹说:“俗语中有这样的话:‘听说上百条道理,便认为谁都不如自己懂得多。’说的就是像我这样的人啊。我曾听说有的人认为孔子的见闻很少、轻视伯夷的气节之类的话,当初我不相信。现在我亲眼看到你浩渺无边,看不到你的岸。你才是天下第一壮观呀!我要不是来到你的门前,那就危险了,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笑话。”
海若说:“对井底的青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因为他的眼界只局限于在井中很小的地方;对夏生秋死的昆虫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因为它被生存的时令所局限;对见识浅陋偏执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世俗之学的束缚。如今你从黄河边走出来,看到浩渺苍茫的大海,才知道你自己的浅陋寡闻,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河流,都没有海大。千万条河流都汇流入海,永远不休止,不晓得要灌到何年何月,但海仍然灌不满。海底某处有个漏洞,名叫尾巴闾,每一秒都在排泄海水,也不晓得要漏到何年何月,仍然漏不空。无论是春后水涨,秋后水落,也未来海水有何变化。雨年水多,旱年水少,或涝或旱,也未见海水有所增减。海有多大,你难以想象。大海蓄水之多,远远超过江河的流量,这是无法计量的。但是,我从来不敢因此在你们面前狂妄自大。因为我明白,是天赐我海水,是地赐我海床,是阴阳二气赐我海魂,正如天赐你河水,地赐你河床,阴阳二气赐你河魂。我在天地间,好比小石小树在泰山中那样,只嫌自己太小。正是因为我存有这样的想法,哪里会感到自满呢?估算一下,东海、南海、西海,再加上我北海,存在于天地之间,有多大呢?不正像蚁穴存在大泽之中吗?降一个层次看,中国大陆在四海内有多大呢?不正像一粒稗子在公家的粮仓内吗?动物有多少类,植物有多少类,微生物又有多少类,说不清楚,笼统称为万物。人类只是万物之一类而已。这就是说,在万物内,人类只占万分之一,够可怜了。如此可怜的人类还要分散在瀛海的九个大陆,各自聚居在能种粮食能通车船的狭小地区。这样说来,一个人与万物相比,不正像马身上一根毛的毫尖在马体上那样小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闲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毫末一样微不足道。伯夷辞让君王位置因此取得好名声,孔子谈论天下大事以显示自己的学识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涨而洋洋自得那样自傲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