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没有听说过麦秸秆画,许多人也没有见过麦秸秆画。麦秸秆,小麦成熟后脱粒剩下的“树干”,一支麦秸秆支撑一个麦穗。
李健和孙俪曾在春晚上唱《风吹麦浪》,歌曲好听,麦田很美。
靠这个,我朋友买了别墅如果你到过河南的五月,你一定会倾倒在麦浪里。我今天主要不是说麦田的诗意,而是想讲一个朋友的故事。
朋友姓姚,暂且称姚先生。
姚先生比我大几岁,哥哥的同学。读小学时候,他经常到我家去。小时候,物质贫乏,家中藏书的人很少,父亲喜好读书,家中有少量书籍。姚先生喜好读书,经常出入我家,每次到我家,躲在哥哥的房间只顾捧着书看,安安静静地,像个腼腆的女生。一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如果我家没有书,姚先生是不会与我哥做朋友的。
姚先生成绩好,一直是班里前几名,高考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大。他的名字被悬挂在整个县城最繁华的街道中央,白字红底,热烈祝贺他考入某大学。
考入大学后,姚先生苦读静思,读的是经济学,却迷恋上了画画。他画了许多画,还向我哥索要小时候我们经常读的连环画,例如《水浒传》、《燕子李三》、《哪吒闹海》......等。
大学毕业后,姚先生进入公司做销售,喝酒、拉单、推销......工资虽然诱人,但是姚先生做的很反感。有次放假回家,他同学的父亲在家画画,他便赶去看。
老先生画的是麦秸秆画,用麦秸秆可以把动物画的栩栩如生,装裱起来,有股淡淡的墨香和小麦成熟的味道,令人联想起列宾的《拾穗者》。
姚先生果断要拜师,老先生早就苦于一门手艺无法传承,见到此人,骨骼清奇,文质彬彬,绘画基础好,又有不错的文学修养,当即立下,收了为徒。
老先生手把手地教,姚先生原滋原味地学,不出两年,他已掌握了麦秸秆画的精髓。
画着画着,姚先生想起大学课堂上教授讲的经济学原理。
他问,师父,麦秸秆画为什么不推销出去呢?
老先生说,在农村,会这种画的人不在少数,画的精美的少得出奇。麦秸秆是便宜货,不受重视,我本是农民,农民的东西哪能跟美院老师的东西比?没人稀罕。
他说,国内不稀罕,也许国外稀罕呢。
老先生疑惑地说,国外?
老先生陷入沉思,没说话。一连几天都没怎么搭理他。彼时的姚先生还是毛头小子,很多想法也仅是灵光一现,并没想过要真的付诸实践。老先生却被他的话点醒了。
过了几天,老先生找姚先生说,你能不能想想办法走出国门?找留洋的同学帮帮忙?
姚先生对老先生毕恭毕敬,既然师父提议,那就试试看。
姚先生找到在国外读书的同学。起初,还有人愿意试试,但因没有太大激情,又非己事,大多只是敷衍。姚先生觉得托付给别人总归做不成事,立即与老先生商量,亲自跑美帝和西欧,推销麦秸秆画。
就这样,姚先生漂洋过海了。中间历尽九九八十一难,他终于把麦秸秆画在饱和的艺术品市场上撬开了一道缝。回国之后,老先生听到他的汇报,大喜。两人又找了几个同行,开始作画。怀着一颗为国际友人献上民族文化的赤子之心,老先生画出了几幅代表作。姚先生拿着作品到国外参加展览,引起了一些人的好奇和赞赏,接了一批订单。
万事开头难,姚先生拿着订单回国。老先生大喜,大喜过后又开始忧虑。人手不够,愿意学麦秸秆画的人少之又少,怎么办?姚先生又来出主意,不是有个谁开辅导班都上市了吗?咱们也开个兴趣班之类。
老先生拍着大腿说,中,就这么干。
培训班开起来了,几十个有美术功底的学生前来报名。
两头的事情都解决好了。两年内,麦秸秆画的销量一直供不应求。
老先生因传承民族文化得法,受到政府的肯定,尝到了开创事业的甜头,他立即成立一个文艺文化组织,自己做会长,将若干困顿的守艺人编织起来,互相帮衬,举办展览。姚先生出了不少力。
听说,姚先生过得不错,听说他买了个别墅,听说他喜欢画画。
这个世界有无数的机遇,有些机遇闪亮注目,比如互联网兴头时;有些机遇纤细如发,比如麦秸秆画。在大的机遇面前,需要快准狠,抢占优势地位;在小的机遇面前,需要慢稳新,一天一天积累,如麦穗,等到长出沉甸甸的麦粒,只需要拿起镰刀轻轻一割,便收获丰盈。
姚先生便是那个割麦子的人。
翻开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名录,大批的文化在消失,许多年迈的守艺人等着年轻一代来传承他们的手艺,可悲的是,传统文化能被传承的凤毛麟角,能被发扬光大的少之又少。年轻人被时代裹挟着前进,迷住了双眼,梦想着挣快钱,却忽视了自己的内心和父辈的期待。
靠这个,我朋友买了别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