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是革命性的,这种深刻影响也反映在网红与网红经济上。把社会传播的基本单元进一步细分到每一个人,这与传统媒体机构化运作群体性传播的思路大相径庭。而个人作为传播的基本单元也同时是传播权利的主体,互联网完成了传播渠道下沉与传播个体赋权,当最广泛的个体被赋予相当程度的话语权以及极大的自由度时,就产生了空前广阔的机遇与可能性,而各种传播形态在经过迭代与重整,形成了社会构造、连接与消费的新格局。当网红经济时代个体完成赋权之后,传播资源被每一个人利用,而自身的经历、才艺等个性化微型资源通过媒介被放大,而个体潜在的兴趣、倾向与爱好被激发。自此个体的传播与信息采集意识开始觉醒。而且细化到每一个个体,无论主观上是否有成为网红的意识,只要在某一个行为或者言论与社会背景和公众心理形成共振,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巨大的能量产生裂变效应,而这种效应从线上到线下的壁垒正在被进一步降低,从而进一步作用于现实社会中公众的各种行为,包括消费。事实上,在赋权理论视角下的网红经济,网红、媒介和受众有效的完成的蕴含于每一个人中资源的连接整合与传播,随后以全新的姿态形成网红经济这种不断升级的产业形态。经过不断地融合与发展,如今以网红经济为代表的网络经济,已经是传统经济的延伸,借由网红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的某些行业发展成为更高级的经济形态。
网红经济关系示意图
作为网红经济的核心,网红的实质就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人格化的形象塑造,并以网络为渠道输出内容,而网红经济受众所消费的正是这种内容。这种赋权过程完全区别于制度赋权,也和传统意义的资本赋权有一定差别,网红经济对于无限的微资源形成聚集、开发和有效利用,并通过专业的运作让这种资源形成持续的影响力进而变现。网红经济就是以网红带动的经济效应,其本质是粉丝经济的一种。网红经济发展至今能持续变现的网红都是由运营团队支撑的,团队根据目标受众的喜好和产生数量来炮制内容。施拉姆结合奥斯古德的基本传播形式曾经提出大众传播的模式,即信息源发出的消息会经过译码者、释码者和编码者等多个环节变成传播出的讯号,而受众接受信息之后也会反馈信息。这种来回传递的模式被成为“循环理论”,用循环理论解释网红经济就是网红运营团队经过对周中讯息的后台加工,再完成下一步的输出,而与其他商业模式的区别在于网红经济将这种循环的频率与速度都大大提高,这种高度循环的模式使得信息在发出者和接受者之间循环往复、高频互动,以实现了信息的高通量交流与共享。在巨量信息流的网络时代,在前期揽客成功后加以定向投放内容以及高度互联的维护,是一种既有吸引力的商业模式。阿里巴巴的CEO张勇就曾经对网红经济做出解释,认为网红是消费者、销售者、设计者、服务者和制作商的纽带,而网红经济的全新模式会随着需求不断更新发展。
互联网从网红经济诞生之初,就扮演了一个对传统媒介的价值基点进行消解的角色。渠道为王的时代并没有过去,只是渠道因为互联网带来的大众传媒时代变得不再是稀缺甚至垄断资源。网红经济完全复制了传统机构将内容经由渠道变卖获取回报的方式,但对渠道颠覆性的扩张,给受众带来了空前自由的选择权,在这个选择并消费的过程中,社会传播、经济、话语权甚至运行规则都发展了深刻的变革。与渠道的急速扩张不同,优势的内容永远是稀缺资源,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的来源虽然更广泛,但同样的媒介环境让多数内容变得可以替代,因此在渠道的支撑作用不再是决定性的情况下,网红经济的竞争进一步演化为网红优质内容持续输出能力的竞争。与微资源聚合的早起草根网红不用,进入web 4.0时代的网红由普通网民的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已经发展到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模式。在没有商业机构与资本介入之前,网红基本处于UGC模式,而大量平台和资金的涌现使得“UGC+PGC”逐渐成为了主流,最初都受众产生、传播并接受的模式通过拣选聚集和浓缩,已经由UGC的初级阶段发展到由PGC保证内容的原创与多元,以更专业的模式完成传播与变现。
目前网红输出的内容多样,多数依靠某种个性化的特质进行粉丝的积累与影响力的维持。不管是一夜爆红还是经历了一个平稳的用户积累和口碑发酵,持续的影响力都需要长期的内容支撑,这种支撑不但要与网络生态切合,更要区别于众,形成人格化的大IP,这个IP作为一种品牌一旦被受众群体相信,那么针对受众的精确推送垂直输出就会有更高的送达率,用户粘度会进一步提高,网红经济的盈利模式才有可能实现多元化。以罗振宇为案例,这位前央视主持人就是在互联网内容创业刚刚兴起的2012年以准确的嗅觉意识到媒体生态颠覆性革命的到来,打造了一款以自身人格化形象作为核心的知识型脱口秀《罗辑思维》,而罗振宇在这个节目中所塑造的形象也是一贯的,是一种“有种、有趣、有料”的胖大叔形象。这种有性格又幽默,睿智亲和有底蕴的中年男性形象迎合了很多人心中对于这个形象的向往,这个人格化的标签就极其成功。这背后进行海量资料搜集、选题、考据以及最后组织论证的是一整个学者团队,这个专业团队集体塑造并支撑了这样一个人格化的形象,尤其是“有料”这一特质。罗振宇团队围绕着大IP将内容进行多媒体推送,同时运营微信公众号和视频节目,并利用合适的宣传资源借力扩大自身影响力,于是罗振宇这个IP成为一种标签,让线上线下多元化盈利成为可能。在打造品牌辨识度和认同感上,《罗辑思维》团队对于每一个细节都围绕IP形象塑造与影响力推广进行推敲。比如罗辑思维坚持在每天造成六点半推送音频。这个时间的选择及时对受众作息规律的精准掌握,让年轻人在每天早晨通勤的途中就能够接收到来自《罗辑思维》的影响,在每天知识型网红受众的信息输入中占得先机,此外这种坚持“死磕”的行为和《罗辑思维》输出的价值观一脉相承,就是坚持自律保持强的执行力。
通过这一系列的细节,罗胖这个人格化的IP被塑造的急剧辨识度和认同感,也在海量领袖型网红IP中能够脱颖而出,2016年《罗辑思维》单纯靠图书售卖在 2015 年完成超 1 亿的销售额,估值 13.2 亿。在网红品牌的打造中,充分利用受众的心理和特征调动气情绪与关系认同,让IP更接地气更有温度,也是网红团队经营影响力,整合关系资源时的技巧。无论什么形式的互联网平台,都在进一步开放化,在好的内容产生是,能够充分利用平台的开放性,对用户的参与进行激励,并及时与用户进行互动,这样会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衍生出新的内容并形成内容与传播的加成。这也是对于网红受众群微资源的有效调动,也是对互联网全民创造分享的有益聚合及利用。有学者指出,互联网的价值生产与社会功能革新是通过互联互通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任何试图封闭的行为都不符合互联网的原则。而在网红经济中,以罗振宇为代表处于金字塔顶端的IP都致力于在开放的平台中与线下纷繁的现实世界完成交互和融合,也真是这种开放的姿态促进了内容输出能力的匹配与影响力的构建。
关注读思之所,在这里阅读和沉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