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解决心态问题。
别把《论语》看得那么高深,什么读一遍如何、读两遍如何,仿佛宇宙间的大道理都要包含进去了,这都是瞎扯。
孔子只是当时一个文化名人,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一套知识体系,教学风格比较平易。
至于有多么高深,那都是忽悠的。不说高深点,显示不出讲述者的水平高来。
后人很多附会的解释,都是从这里来的。
所以心态要放平常,跟所有的书没啥区别。崇拜、迷信,都要不得。当然,也不要妄自菲薄,也不是那么弱。
这心态,就行了。
第二解决框架问题。
《论语》要读懂,要理解孔子的思想框架,把《论语》放进孔子的思想框架里,才能读到本意,也不会出现一句话多种解释的荒唐。
那么孔子的思想是干嘛的?记住,和诸子百家的思想一样,都是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学说。
说什么用来修身的,你先闭嘴。
第三解决逻辑问题。
孔子的思想是治国学说,和其他诸子的学说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那么孔子有何主张,从而区别于其他?
也就是说,孔子的治国学说的治理逻辑是什么?
一个脉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就是自己做好人,齐家是每个人都做好了,家这个行政区域就治理好了(不是家庭啊)。家治理好了,由家组成的诸侯国就治理好了。每个诸侯国都好好的,那么天下就治理好了。
一个核心:修身的目标是做好人,好人的标准是仁义礼智信勇……
好,孔子治国思想逻辑就是,每个人都做好人,推己及人,天下太平。是一种重视个人道德、寄希望于个人道德水平提升而达到天下太平的政治理念。
第四解决《论语》问题。
在以上这个框架下,就知道《论语》是阐述上述思想的言论总集。所以里面的大部分话,都是围绕一个核心、一个脉络来展开的。如果离开这个目的,其他的解释,基本都是歪的。
有以上四点,你再读《论语》就轻松、明朗了。
举例说明一下。
比如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教科书说是“学习后再复习,不是很高兴的事儿吗?”
你平时读完一本书还复习吗?复习很有乐趣吗?
另外,《论语》开篇就讲了个复习的乐趣,你不觉得太怪异吗?
所以,这属于瞎扯。
学,可以说是学习。那么习,从哪里看是“复习”了呢?瞎解释了不是?
习,是锻炼、练习、实习、实践。
这句话讲的还是治理国家的事儿,说是的从政者的学习和实践。一个立志从政的人,学了东西,有机会发挥应用,这是一件有乐趣的事儿。
学了东西,找不到工作,就没这乐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远方的朋友来了,不也很高兴吗?老夫子闲着没事说这个?也是瞎扯。
朋,是志同道合的人,认同自己观点的人。来,是悦服,是认同。有人认同自己的才华、才能、学问,这才是高兴的事儿。
这是次于“学而时习之”而言的,即便找不到工作,有人认同你,也不错。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接着上面你就不会瞎理解了,这句说的是,即便没人认同你的才能、学问,你也不懊恼,要有自信,也是君子之风。
好吧,这么读,是不是就容易读懂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