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提到了几种主要的养育方式:专制型、沟通型、行为改进型,以及西尔斯夫妇倡导的依附型。
专制型就是父母权威,在过去的时代比较常见,这里不多提。
沟通型看起来比较像是正面管教的共情阶段,问题在于父母往往会失去权威,反而扮演起了业余心理学家、谈判家的角色。结果可能会导致孩子们不尊重其他人。
行为改进型为父母提供了一些养育的技巧,感觉比较像我们之前分享的关于让孩子懂规矩那两本书的做法,比如暂时制止孩子的行为、正面地支持鼓励、教导孩子分析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等。其最大危险在于它注重的是外在的方法,而忽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上面三种方式都是各有优缺点,而后面两种是比较现代的育儿观。其实各自的缺点并没有那么恐怖,作为本身不想采取专制型教育的家长,我想是并不会采取单一的方式的,沟通与行为改进相结合,也适时地表现家长权威,则能取长补短。
而这本书的开篇有一个观点很能打动我,有些家长可能觉得一些育儿书里的方法他们不能接受,这种时候家长就不应该照做,而是发展出自己独有的育儿体系:子女的养育应该视孩子的年龄和性情以及父母的性格特点而“量体裁衣”。
于是本书作者所倡导的依附型是什么也呼之欲出了:基础在于与孩子建立良好而亲密的关系,进而吸纳上述三种方式的优点。(不知道西尔斯的亲密育儿法与这个依附型是两套,还是只是翻译区别啊。)要尊重孩子,了解他们的需求,当你们的关系是紧密良好的,你就不只是在想着如何运用那些育儿技巧,而是更能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怎么做对他、对这个家庭更好。特别还提到,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由于其发展特点不同,养育方式也应该随之调整。
0~1岁:建立亲密亲子关系
因为之前看过《西尔斯橙色亲子课》,对这一部分比较熟悉,其核心观点是,尽量满足宝宝需求,哭了就抱饿了就喂,甚至常常用婴儿背巾把宝宝“穿”在身上,跟自己睡大床。这并不会宠坏宝宝,而是能够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增强宝宝安全感,让他在未来能够自然独立。
光是这个观点,就跟《每个孩子都能好好睡觉》一系列的书有出入,在一些书里,拥抱可以算得上是奖励行为,如果孩子在哭时得到奖励,他们就会学会继续这样做,所以应该在宝宝不哭、做得好时多关注他。
每个家庭情况不同,该如何去做,如何取舍,还是要看自己和宝宝情况,做父母,尤其是做妈妈的,要在爱孩子的基础上对自己有信心,犹疑不安才是更大的问题。
由于我经历了西尔斯夫妇所说的高需求宝宝,我还是比较认同在婴儿阶段给予宝宝足够的关注和拥抱,因为高需求宝宝的哭泣不是行为训练可以扭转过来的,相反,满足了就真的好了。
适龄养育
有点类似关键期理论,孩子有不同的关键期,也就是说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特点。所以某些挑战性的行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正常的。在典型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为了不断地成长,必须对某些行为加以练习,而这些行为又会让他惹上麻烦。
这真的是一本百科大全式的书,从育儿方式、不同年龄段孩子养育技巧、教养问题、性格情感问题、喂养问题,到行为纠正、道德品质,以及特殊孩子的养育………
真的是很全面了,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其中的很多方法、观点跟我们前面看的几本育儿书较为类似(文集:和孩子一同成长),所以我选择快速浏览了。可以在遇到问题时,再根据问题进行查找,详细阅读相关技巧、案例。
很多书籍,或者说是育儿理念,其中的大部分是相通的,当学习到了一定程度后,就应该如本书所说,形成自己独有的一套体系,然后,去好好养育自己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