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阅读铺垫前路

作者: 藤藤儿_1125 | 来源:发表于2019-01-31 08:57 被阅读43次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哲人对教育本质的探究发聋振聩,语文老师总是秉持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来进行教学。然而高考语文对于素养的高要求、高中各科知识的艰涩、学习时间的紧张、长久以来阅读习惯的缺乏……高中语文学科常常处于不尽人意的尴尬境地。我也一直在寻找初高中语文持续发展的良性之路,那一年的初高中衔接班的教学让我有了一些启示。

            初三到高一虽然只是半年的时间变化,对于学生而言却是两个鲜明的人生阶段。初中语文以感受领略美为主,高中却需要理性鉴赏美在何处;初中以识记为主,高中却重在拓展延伸;初中的语文课堂活动丰富活泼有趣,高中却迫于高考压力会知识填鸭……尽管复杂的情况会带给师生难以适应的挑战,我依然相信坚持阅读积淀素养是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在那一年的衔接过渡中,我们师生共情,留下了许多阅读故事。

            了解到孩子们初中已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在读书形式和书籍类别上做了更规范的要求。首先,为班级建立图书角,保证每个孩子能随时借阅。书籍选择上,不再以从前的词句优美的散文为主,而是选择更倾向理性思辨的万字时文。比如余秋雨、梁衡的文化散文,张宏杰、熊培云、刘瑜、龙应台等人的批判散文,史铁生、周国平等人的生命感悟类散文,让十四五岁的孩子不仅仅看到细节的感动,也有对于民主自由与人性的深度思考。阅读就是打开一扇窗,让孩子们看到更广袤的原野。

            初中孩子对于课外古诗文的接触较少,而高中对此要求甚深,于是我们有意地进行专题拓展阅读。学习李清照的词,我们便找来她不同时期的代表词作,结合她的生平事迹体味婉约词宗的高妙;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们就和高一教材涉及的《沁园春长沙》进行比较阅读,领略伟人的博大胸怀;学习《蒹葭》,我们就选读《诗经》二十首,感受风雅颂的绵长魅力。帮助学生建立专题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这对于进入高一以后的学习也多有裨益。于是,进入高一后阅读《世说新语》《史记》这样的古籍,孩子们不再有排斥之感,反而从原始文言中感受到传统经典的凝练,寥寥几笔刻画人物风骨的巧妙。阅读大约便是一粒种子,在风日里终究浸润成一朵奇葩。            我们还制定短期的阅读计划,班级共读一本书,以小组为单位举行阅读成果展示的沙龙活动。在初高中衔接的那一年,我们共读过《论语》《把栏杆拍遍》《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鼓励孩子们自由选择论题,小组共同完成论题研究。阅读浸润的成果是令人惊叹的。有的小组读完《论语》后重编孔门弟子的言论,让我们看到更多面更丰富的师徒关系,孩子们随处取材侃侃而谈,整个课堂真有一种“浴乎沂,风咏舞雩,咏而归”的惬意。有的小组读完《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就苏格拉底的死亡探讨“未经省察的人生”的价值,就《请想一想华盛顿》比较中西法律的民主性,语言的准确逻辑的清晰令人诧异。小组内的每位同学都分有研究任务,最终讨论之后达成共识。共读形成的是思维碰撞的火焰,璀璨而令人激动。

            同时我们也注意每日阅读的积累。起初我要求孩子们每日摘抄,有选择性地背诵,渐渐地我发现这成为了不必检查督促的日常。每读完一个专题,我们都会写一篇阅读总结,就某个切入点而作一篇小论文。文章也由最初的大而化之而逐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文辞兼美,孩子们发现写作竟是一件平常的没有包袱的事情。读《诗经》原来可以归纳诗歌里的植物来源,可以联系小说里的美人名字;读魏晋,可以读到士人的放诞不羁,读到魏晋的审美倾向。我们把那些口齿留香的佳作打印出来贴到走廊,让更多的肯定来笃定阅读的信念。我渐渐的发现,阅读也让那些羞涩内秀的孩子更自信坦荡地表达自己,书籍滋养着成长。

            生命的意义在于丰富,阅读却是找寻生命的密码。那些有书相伴的日子让青春闪光,丰富,阅读却是找寻生命的密码。那些有书相伴的日子让青春闪光,厚积薄发博观约取,那一年的尝试与坚持让我相信走了一条正确的路,走着走着,定然花香四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阅读铺垫前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gxk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