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史论书飞鸟集•作业本
《中国文学史》第六课《诗经下》(3)

《中国文学史》第六课《诗经下》(3)

作者: 筱笑盈盈 | 来源:发表于2023-11-22 15:55 被阅读0次

    主讲老师:啄木鸟的卓

    二,《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内容,另有六篇有目无辞的笙诗,即《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诗文只有标题而没有诗文内容,它的艺术成就主要反应以下几点:

    (一)作品真实反映了周代的生活,社会和劳动人民不矫揉造作和粉饰雕琢,开创了“写实主义”诗歌传统。

    《诗经》,便是周代平民百姓的民歌。没有华丽的词章和别出心裁的修饰,《诗经》宛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人,一字一句在朴素无华中感人至深。而是一本“周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第一,《诗经》作品,我们通读完能够真实的感受到周代的生活,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理解当时社会的民风民情,民俗等等,语言是不矫揉造作的,也不粉饰雕琢的,非常的质朴。《诗经》开创了这种写实主义或者说现实主义诗歌的传统。

    第二,《诗经》是有一定的防御诗。在周朝,尤其是周穆王之后,国内的矛盾就激化了。特别是周厉王和周幽王时期什么“烽火戏诸侯”、“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等的典故。

    统治者不让老百姓说话,老百姓就敢怒不敢言,心里面就有很多的怨言。统治者之间的利益争斗,《诗经》写了大量的讽刺诗去劝谏,通过隐晦或直接的方式来表达对某些人和事的不满或者批评。

    《鄘风·相鼠》:这首诗以黄鼠为例,暗示人们应该保持自己的尊严和道德,不应像黄鼠那样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它尖锐地批评了一些人的丑恶嘴脸,表现了对这种行为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魏风·硕鼠》:这首诗通过描述大老鼠肆意掠夺农民庄稼的行为,影射当时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残酷,表达了人民对他们的反抗情绪和对公平正义的渴望。

    《板》、《荡》等:这些诗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行为,同时传达了人们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忧。

    第三,比较重视农业,周代他们是很重视农业的,所以《诗经》中对于农业的诗歌有不少。

    《关雎》:这首诗歌讲述了周文王在开国之初,首次实施轮耕制度,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蓼莪》:描述了农民播种的情景,表现了劳动的辛苦和喜悦。

    《小雅·南有嘉鱼之什》:描绘了农民在丰收时节庆祝丰收的场景,展现了农业带来的富饶和喜悦。

    (二)《诗经》塑造了鲜明、生动的形象,对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形象塑造具有开创意义。

    ①同样是思念恋⼈的诗歌《郑风·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兮。维⼦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兮。维⼦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是说⼀个失恋姑娘很忧伤,直接抱怨说,都因为你不来找我,让我失恋了,使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褰裳》中的⼥主⼈公不是这样,她的恋⼈也是很长时间没有⾳讯,不来找她,她便诙谐戏谑对⽅:⼦惠思我,褰裳涉溱。⼦惠不思我,岂⽆他⼈。

    意思是说,如果你思念我,就提起你的裤脚,摊过溱⽔来找我,你要是不思念我,不来找我,难道没有别⼈喜欢我吗?我可是要找别⼈了,最后⼀句还说,你这个傻⼩⼦啊。

    再有,同样是弃妇诗《邶风·⾕风》中的⼥主⼈公还⾮常执着的苦恋着她的丈夫,感情、个性哀婉缠绵,⽽《卫风·氓》中的⼥主⼈公则刚毅果断,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主⼈公不同的个性都给⼈留下很深的印象。

    ②还有些作品,在抒情当中有细节和⾏动描写,使得主⼈公的情态宛然可见。

    《周南·关雎》写⼀个男⼦因为思念⼼爱的姑娘,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邶风·静⼥》则更⽣动,也是⼀个男⼦和他的恋⼈约好在城墙边上见⾯,他就到那⾥等,可是到那之后,他没有见到那姑娘,急得他搔⾸踯躅,突然那姑娘就出现了,原来她刚才故意藏起来,不让男⼦看见,现在她突然出现,⽽且送给男⼦⼀件礼物(⼀把草),男⼦⾼兴坏了,并不是因为这把草有多么贵重,⽽是⼼爱的⼈送给他的。

    再⽐如《卫风·伯兮》,写丈夫离开家以后,⼥⼦⼀个⼈在家⾥,也没有⼼思梳妆打扮,以⾄于⾸如飞蓬。

    《王风·⿉离》写⼀个⼩贵族,他出外服劳役,⾛在西周的故都,故都是⼀⽚破败的景象,主⼈公忧思满怀:⾏迈靡靡,中⼼摇摇。这些诗都⾮常富有⽣活⽓息,⽽且主⼈公的形象也更为鲜明。

    ③《诗经》的形象性,还体现在有时候运⽤景物和环境描写,来渲染⽓氛,烘托感情。

    《⼩雅·采薇》写⼀个⼩贵族去当兵,出去⼀年才回来,岁末时,他⾛在回家的路上,就浮想联翩,回想往事:昔我晚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雪霏霏。⾏道迟迟,载渴载饥。以“杨柳依依”反衬当初去当兵时,离家的悲愁,⽤“⾬雪霏霏”烘托远戍归来的衰苦。

    《王风·君⼦于役》就⽤傍晚禽畜归窝时的景象,来衬托主⼈公思念丈夫的愁绪。

    傍晚时分,暮⾊朦胧,这本就容易令⼈⽣愁,⼜看到鸡、⽜、⽺都回家了,却想起⾃⼰的丈夫不能回家,于是思念之情就油然⽽⽣。《陈风·⽇出》写得更好,讲⽇光与美⼥相映衬,把主⼈公幽邃的情思和空灵淡雅的画⾯融为⼀体,写在⽇光下有个美⼥,这个美⼥就是作者思念的对象,这⾸诗可以说是情景交融。

    这⽅⾯最为突出的作品是《秦风·蒹葭》,写主⼈公即诗⼈现在⽔边找⼀个⼈,⼀个意中⼈,蒹葭苍苍,⽩露为霜。所谓伊⼈,在⽔⼀⽅,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中央。

    这⾸诗将怀⼈⽽不见⼈的怅惘⼼情和萧瑟的秋景、凄迷的夜⾊很好的融合在⼀起,使得那个所谓伊⼈的形象显得扑朔迷离,可望⽽不可即,使诗显得神韵缥缈,情景交融。所以这⾸诗历来被认为《诗经》中最好的⼀篇作品。

    (三)《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方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或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写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熹《诗集传》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即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大抵《国风》多用比兴,《大雅》多用赋法。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如《将种子会》、《硕鼠硕鼠》、《关关雎鸠》等

    《渭阳》是一首送别诗,写作者在渭水之滨送别舅舅,赠送玉佩以表达惜别的情感,没有借助任何比、兴的手段,直抒胸臆,情感真挚、饱满而内敛。后人评论此诗为“后世送别之祖”,可见其单纯而直接的感染力。这是赋的特征。

    《芣苢》显然是一首歌谣,人们在采摘芣苢的时候边采边唱,类似后世的采茶歌,并不在乎文采绚烂,而在于音节和谐,词句简洁可重复,你唱我和之间,情趣自现。这显然就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

    《关关雎鸠》写淑女和君子的故事,先用河洲上的鸟儿作引子(关雎)。再写女子出嫁的故事,先描写桃花盛开的热烈美好场面(桃夭)。再写送别女孩出嫁时的悲戚之情,先写燕子在空中交错飞行的情景(燕燕)……这就是兴。

    《硕鼠硕鼠》这首诗写老鼠偷粮,致使自己都没得吃,所以发愿要逃走,逃到没有大老鼠的乐土去。老鼠再厉害,也很难把人赶走吧,所以硕鼠显然是有所比喻。作者所怒叱的对象,当然也应该另有所指。

    很多时候,比中的“此物”到底指什么,未必能被读者了解。此物隐藏着,除非作者自己出来解释,否则我们只能靠猜测和揣摩。

    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来推想作者所想的“此物”,有时候准确,有时候模糊,有时候则会偏离很远——这是“比”这种表现手法的本质特点。

    (四)景物描写在《诗经》中相当突出,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

    在《诗经》中,山川河流是被广泛描绘和崇拜的对象。例如,《关雎》中描述了伊水的美丽清澈,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宁静感人之美的赞赏。《卫风·氓》以及《邶风·击鼓》等诗篇也表达了对大山大川壮丽雄奇之感动。

    植物花草在《诗经》中被看作是生命力与美好事物的象征。蔡邕在《东篱采薇(赋得王右军仪刀枪)》一文中写到:“青花满地芙蓉开,白露凝于桃子洲”,以表达对自然美的赞美和敬畏。

    《诗经》的景物描写可以含蓄而生动形象地显现出时间及其变化,更好地表现诗的主题。 在诗歌中,有时根据表达需要,要点出时间的变化。有时时间的变化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景物描写暗暗显示出来的,这样就能创造一个动 人的、形象的意境,使诗歌就更含蓄、生动、风趣、幽雅,更富有诗的意境。

    《诗经》中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具有不同思想感情的人物,对同样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好的文学作品紧扣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行恰如其分的景物描写,使情和景紧密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造成一种强烈的气氛,可以更好地烘托人物、渲染人物,更好地感染读者、表现主题。

    (五)《诗经》的章句形式一般都以回环复沓为特点,句数、字数基本相等,形成了整齐均匀的形式美,回环复踏,充分发挥了抒情表意的作用。

    《诗经》巧妙地利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反复地进行吟咏歌唱,借以营造氛围,深化主题,淋漓尽致地抒发喜怒哀乐的情感,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使诗歌得以传达出无穷的魅力。

    如诗经的开篇诗《关雎》共三章,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重章叠唱的笔法。诗歌一开头就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画面,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这是诗人在河边的所见所闻,也为诗人抒发内心的情怀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情境。

    对吟唱者来说,有时往往情不自禁,于是就反复咏叹,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由此造成一唱三叹的抒情艺术效果。如这首《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三章的内容基本相同,只变换了六个字。这是一首深情的恋歌,一位男子怀念正在采葛的情人。有情人分离,哪怕是短暂的分别,也给双方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相思。虽然只是一天不见,就仿佛隔了三月、三秋、三年那么漫长的时间。

    诗人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既普通又真实的情感,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反复吟诵,他心中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也层层加深。这种相思之情通过重章叠句的形式得到充分展现。在一唱三叹中也深深打动了读者。

    (六)整齐又灵活多变,是《诗经》句式的特点,以四言为主,又有灵活多变的杂言形式。

    《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七)用词丰富,名词、动词、形容词,尤其是“叠词”。

    叠词是一种十分独特而重要的修辞手法。叠词的运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恰当运用能和谐音律,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正如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诗人感物,连累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即随物以宛转;属乎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以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以上六个叠词均出自《诗经》。

    《诗经》中运用叠词来表现物或者人或者事,是常见的写作手法。

    三百零五篇中使用叠词的有二百篇,频繁地使用叠词是《诗经》一大鲜明的艺术特色,并且对《诗经》产生了巨大的美学作用。

    三,《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推动后世作者注意力投向现实,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现实主义传统。

    2.启发后代作家要善于汲取民间文学的营养。

    3..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抒情、叙事、说理三种常见体裁都可推源于《诗经》。

    4.比兴手法成为古代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

    5.语言方面,偶句用韵也形成参差整齐的韵律,词汇塑造了到现在依然在用的成语。如尸位素餐、秋水伊人、高高在上等。

    6.走出国界,走向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的《诗经》,18世纪开始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文诗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文学史》第六课《诗经下》(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gxw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