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德行》
【原文】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戏文】
爸爸去哪了?问你妈去。
谢安的夫人经常教导儿子,但是谢安本人却基本不管。有一次夫人就问他:“怎么总也看不见你教导孩子呢?”谢安回答:“我平常的一言一行就是在教导他呀。”
可能是因为爹太黑,所以不好找谁家爷们儿要是真会隐形,那才叫牛逼呢
谢安回答得理直气壮,义正言辞,一举击溃了关于“父亲角色缺失”的所有指控,可人家毕竟是谢太傅啊,他敢说的话,旁人未必敢说,他能做到的事,旁人也望尘莫及。因此,关于老公为什么不管孩子的家庭问题一直流行了千年,不仅没有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得到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以至于出现“丧偶式育儿”的说法。
其实我心里是不太相信这种说法的,仅凭直觉下判断,一个男人就算再没存在感,他也比死了的热乎,即使在家庭里没有贡献,好歹也能添点乱吧?所以,“丧偶式育儿”真正的悲剧在于,还不如真死了呢。
我这么说也不完全是开玩笑,因为的确有不少女性就是在一边抱怨对方从来不帮忙,一边又刻意忽视对方的存在,甚至拒绝对方参与进来。
以前就有心理咨询师专门讨论过这个事。在他看来,一个三人以上的家庭沦为“假性丧偶”,其原因不可能仅出现在某个人身上,也就是说,一个当爹的在家里没有存在感,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选择,背后也多半有另外两位“受害者”的合谋。
举例来说,那位心理咨询师在接触问题家庭的过程中发现,最急于解决问题的女性,偏偏是最不在乎男性意见的人,她们总是在不停的抱怨,似乎只要进行充分谴责就能让男性哭着回归家庭。如果事情真有那么简单,那还不如上豆瓣发个帖子,效果肯定比咨询师那好,还便宜。
这当然是个玩笑,但不可否认,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先觉条件不是分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该被安慰,谁又要被声讨,而是承认并正视父亲角色的存在,他没死,他就在那。
假装自己既有心肠又有头脑先有拼命的爹,然后才有拼爹
有个意大利人写了本书叫《父性》,里面将“父亲角色”拆解成五种成分,分别是供养、护佑、规训、传道和胜利。
前四个都比较好理解,但“胜利”又是个什么鬼?作者说,一个好的父亲需要在孩子眼中永远是个胜利者,一定要比其他男人强大,至少也要比妈妈强大。也就是说,父亲必须在亲子关系中表现出很man的一面,不管你本人是不是娘炮、穷鬼、肥宅、怂货。
这尤其在孩子6岁以后开始融入更大的集体时显得重要起来,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爸爸比别人的爸爸厉害,虽然我们都承认,社会身份的成功与否不是判定一个男人价值的唯一标准,但是在孩子相对简单的世界观里,谁的爹官儿大,谁的爹钱多,谁的爹知名,就是用以骄傲的资本。
所以,一个“不丧偶的家庭”要有耐心细致、积极参与的父亲,而他又必须同时兼顾事业成功,或英名素著,这的确有点难度。
常有人说,我们要的不是男人事业多成功,而是他能抽出点时间来陪陪孩子。人家奥巴马在总统任期内都不曾错过任何一次家长会,你再忙还能比美国总统忙?
要我说,这种诉求可以理解,但是这么个比法不太恰当。人家奥巴马同志不就是因为身体素质过硬、精力旺盛、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自律能力、优秀的工作学习效率,以及一流的时间和情绪管理机制,他才能胜任总统这一职位的吗?
而对于大多数男性来说,也正是因为不具备以上素质——甚至是任何一条——才沦落到凡间搬砖的。所以只拿工作强度来比较,实在是强屌丝之所难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