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写作不能过于勤奋

作者: 我有一支烂笔头 | 来源:发表于2019-08-24 00:52 被阅读710次
    张炜:写作不能过于勤奋

    提示:

    本文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不能过于勤奋,而不是不能勤奋。所以写作还是要勤奋的,我们一般人缺少的是勤奋,而不是过于勤奋。本文作者的观点是相对于高产的作家来说的,要休息要调节要养精蓄锐,用休息来恢复体力精力,修复心灵。根据作者的观点可知,有人经常说那位日本人每天写多少字,其实我是比较反感的,那只是出版商的炒作噱头而已,我们就不要再跟着炒作了。毕竟人不是机器人,不可能坐下来就能唰唰不停地写下去。我本人每天坚持与鸟儿同起,五点开始坐下来写作,可苦恼的是有时两个小时才写三五百字,当然更多的时候是三五千字一气呵成。本文来源于网络,作者是中国作协副主席、山东作家协会主席,专业作家,其观点很实在,最起码说出了我本人想说未说的话,可以作为借鉴学习交流,当然,观点只是参考,而不能当作自己偷懒的理由。



    谈到写作习惯,每个人都不一样。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渐渐形成自己的工作节奏和工作时间。有人说一个作家要多产,就要保持均衡的工作,从而有一种大致稳定的写作数量。这样的例子可能有。但这种“均衡”的工作方式我还是有些不太理解。有人进一步举例,指出某位作家可以每天坚持写三千字,不间断地写下来,所以才会有那样大的写作量。这个说法是值得怀疑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可以不间断地每天写三千字,一直地写下去,写几十年。那样的话,算起来他一生的写作量也太巨大了。如果真的会有这么一个作家,那也只能是一个相当平庸的作家。

    文学创作与电影电视不一样。电影和电视的完成不是一个人,而是好多人,有编剧、演员、导演、音乐、摄像……这些综合的创造力量加在一起。这也是艺术,但严格来说它只是运用艺术手段完成的一件文化产品。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必须是个体生命的创造,仅仅是“这一个”生命的创造,而这种创造不会与其他任何生命达成妥协,不寻找任何表达上的平均值和最大公约数。所以它才会是不可重复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

    把话题引到这儿,就是为了让大家明白艺术和个体生命的关系。这里的关键词是“生命”,就是说,既然写作是生命在那一刻的独特创造,又怎么可能每天按部就班来上三千字呢?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也许不是职业作家,而是一个正常生活着的人,他在生命的感动时刻需要不可遏止的一种表达……有的作家说自己是一个职业写作者,每天吃了饭就坐下来写作,每天要写多少字。这样的作家是有的,但这个作家的全部创作里面,会有一部分不属于文学,而只属于职业化的劳动成果。这其中会有好一点儿的,也会有平庸的、需要剔除的。

    一个生命的感动、感慨、倾诉的强烈欲望,即所谓的灵感,不可能适时而至,不可能像一部机器那样,到了时间一按开关就运转起来。没有那么简单和机械。文学写作要源于个体生命的感动,要依赖生命的特殊状态,极为愤怒、极为忧郁、极为欣悦和亢奋……在这个时候,他才有可能写得好。

    所以,作家不会每天去写三千字,而是到了不得不写的时候才坐下来倾吐。还有,作品写作的中间一定要有隔断,就是说,作家是难以连续进行工作的。如果写得过于顺利了,那反倒需要警惕,因为他过分运用了自己的意识,而文学创作有时候是要迷进去的,要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你许多时候并不知道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些段落,而且会惊愕于自己的“超水平发挥”,当你离开了创作状态,你对自己的表达常常会感到惊讶,那一刻为什么会写成这样?连你自己都不理解了。

    怎么才能进入这样的“状态”?当然只能依靠刻苦的工作,而不是一味地等待它的光顾。你必然会常常琢磨要写的东西,要伏案。但你并非总是不间断地写下去。因为你在写的时候,意识一定要控制你,它会将你个人没有察觉的许多东西给压抑住。所以我们总是强调间隔:停止、隔断,以便让潜意识在身体内部活跃起来。这样隔了一段时间,当你再次拾起笔来的时候,会有很多原先根本没有想过的人物和情节,甚至是绝妙的语言和意绪涌上笔端。

    人的艺术思维有一个自我痊愈的能力。我们平常想问题有很多残缺,这儿有问题、那儿有伤疤。那就让我们停下来,想不明白可以不想,留着它,因为说不定隔一段时间它会自己解决。这是生命的奥秘:它会自我痊愈,自我整理和自我修复。

    我们不能过于勤奋,总是写啊想啊,这样就把自己逼入了平庸的境地。

    摘自《小说坊八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炜:写作不能过于勤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hht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