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4 小静鱼
前几天,跟一个妈妈聊天。
她说:“我女儿最近脾气非常不好,很容易生气,动不动就打人甚至咬人。”
多聊几句之后才明白:她家里有2个宝宝,姐姐从弟弟出生之后,情绪就特别不稳定。面对她的“无理取闹”,家人的常规做法是冷处理——不搭理她,让她去闹。
慢慢地,孩子从对自己、对家人发脾气,升级到了在跟其他人玩耍时,一不如意就要动手打人、咬人。
爸爸觉得是妈妈管教不善,妈妈却只剩满怀的自责和焦虑。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看起来无比熟悉?
很多妈妈会反省,觉得是自己的教养出了问题,于是开始求助各种外力,试图“改变孩子”,比如购买一些培养好习惯、情绪管理之类的绘本:
而这样的方式,指向的都是调整孩子的行为模式,却没有探究到深层的根源。
为什么孩子会突然情绪不稳?为什么她没有办法和弟弟和谐相处?为什么她的行为会逐渐升级?为什么她就是没有办法好好管理自己?
因为,她的安全感不足,她需要不断试探:爸爸妈妈,你们还爱我吗?
孩子的行为问题,反映的都是家长的问题。
如果我们只会在孩子身上找原因,永远都找不到答案,甚至很可能把她推向深渊——因为这个答案,不是她来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要给她的。
爸爸妈妈,你们爱我吗?
孩子当然不会这么直白地提问,但她会用行为来对抗,如果无法读懂她的潜台词,可能就会跟她越走越远。
这是我们所希望的吗?当然不是。
如何构建孩子的安全感,让她明白:我们爱你,我们一直都在!
其实没那么难,绘本就能给我们答案——
《逃家小兔》
【文】玛格丽特·怀兹·布朗 【图】克雷门·赫德 【出版】明天出版社 【出品方】信宜世界精选图画书这本绘本,其实从0岁就可以给孩子念了。因为它的词句很优美,节奏感也非常强,念起来朗朗上口,加上妈妈的声音,能给年幼的孩子带来满满安全感。
我们家的这本书,很早就开始给小布念了,赶上他破坏力极强的年龄段,整本书被撕得七零八落,粘了又破。可这份残破感,正是我给他的确认:
妈妈爱你,不管你去哪里、做什么,爸爸妈妈都爱你。
这本绘本的内容,就是一个不断确认爱的过程:
第一次看这本书时,我还觉得有些突兀,怎么这么小就莫名其妙想要离家出走?
后来才明白:幼小的孩子们,在慢慢尝试独立的过程中,都会幻想像小兔子一样离开家。书里面也没有说,它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这也根本不重要。
——也许,你的孩子要做的事情,就是一种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而你又会给出什么回应?
在这本书里,兔妈妈是怎么做的呢?
她没有追着小兔子说:“为什么要离家出走?不许有这样的想法!别瞎说!!”
而是淡淡地温柔地回应:
“如果你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啊!”
给小布念这本书时,每次念到这一句,他都会特别开心,抬头眼睛亮闪闪地看着我,他知道:他也是我的小宝贝!
然后,小兔子开始了各种“作”——不过,作得非常可爱:
妈妈追我,我就变成小鱼,游得远远的。
可是妈妈也说:你变成小鱼,我就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
面对小兔子的种种“无理取闹”,兔子妈妈的回应,都是宽厚而充满爱意的——虽然这只是孩子一次无缘由的幻想之旅,她依然愿意奉陪到底。
于是,她陪着小兔子:上高山、进花园,又幻化成树、成风,甚至不惜冒险走钢索……
孩子的想象逐步升级递进,妈妈的爱意却都能层层包围。
对孩子来说,这就是他未来人生的演练。
通过不断的确认,小兔子最终选择了“待在这里,当你的小宝贝”……
其实,这也就是一个安全感归属的象征:我知道你是爱我的,而我也是自由的,只要我愿意,我随时可以回到你的身边来。
这本书,一定要爸爸或妈妈亲自给孩子念!而且,念书的“温度”,也非常重要。
想象这样一个画面:
在冬天的暖暖被窝里,妈妈环抱着孩子,柔柔软软的声音,伴着间歇的翻书声,一句一句地深扎在孩子的心里,每一句都在说“孩子,不管你在哪里,我都爱你”。
再想象这样一个画面:
孩子拿着书走过去要妈妈念,妈妈不耐烦地说:“这书你都念好多遍了。”然后机械地给孩子念一遍,中间还频繁拿起手机来看几眼,念完之后把书往旁边一丢,说一声:“好了,你自己玩儿去吧。”
更甚者,用手机翻出一个故事音频,丢给孩子说:“你听故事吧,自己翻书。”然后,一个声情并茂、却冰冷无比的男播音员,开始念:“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啊……”
光想想,是不是都觉得毛骨悚然?
可是,我们不正是这么做的吗?让机器代替我们跟孩子说爱你。
孩子通过确认爱,来获取父母给自己的安全感;而我们,又是怎么把爱说出口的呢?
如果你也不知道如何把爱说出口,试一试,用心陪孩子念一念这本绘本。
孩子确认“爱”,大人说出“爱”。
本文首发:公众号【小静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