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的时候,我面临过诸多困惑。然而,因为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我竟从来没有打开过曾子的《中庸》,包括教科书以外的任何四书经典。不仅如此,我还粗鄙地睥睨过题目上的“中庸”二字,像看待一只怪物似的赶快逃之夭夭,以为这是教人安于现状,甘于平庸之类的“毒鸡汤”,现在看来多么荒唐可笑。临近不惑之年,有幸陪孩子读国学经典,接触四书之后,我慢慢有了些个人理解。
什么是中庸?常规的解释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然而,我想换种于我更有力量的解释。中庸,即调和、平衡之道。它可以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自身条件或环境适宜时,我们策马扬鞭,加快脚步,身处逆境或困境之中,我们可以慢一些,再慢一些。
针对市面上诟之以封建糟粕之类的部分曲解,我有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论语《学而》篇第8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初读我不太理解“无友不如己者”这句,便网上搜索一番,看到的解释乱七八糟,其中有一个解释让我非常惊讶,也差点让我对老夫子的言论产生质疑。那个解释说,孔子说“交友要加以选择,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当我想起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我断定那一解释并不符合孔老师的教育理念。后来花时间找稍微官方的链接,最终我接受了两种解释:其一,交友要甄选,不交不同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朋友。其二,正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任何人身上都有我们要学习的优点,故而老夫子呼吁我们要保持敬畏之心,虚心地待人接物。
再比如《中庸》16章的这句:“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什么?我没看错吧,孔子竟然在谈论鬼神!我是唯物论者,怎么会有鬼神?我第一反应真的是这样!后来一个不经意间,我感觉自己又好像读通了一些。经典之所以是经典,要通盘了读,发展地读,与时俱进地读。当我用“信仰”或“宗教”取代“鬼神”的时候,我感觉上文没有任何违和感。依然适用于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如下是近期我读《中庸》印象最深的部分,也是我最喜欢的句子,和朋友们分享如下。如有不妥之处,欢迎交流。
1.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fx:君子慎独。君子更要在别人看不见听不见的地方慎独。正所谓见微知著,该隐时隐,不可不对自己的言行加以考察。
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fx:该段很好地解释了何为中,何为和。喜怒哀乐之未发、未表现出来即为中,表现出来且加以克制或节制即为和。平衡之道,是天下根本,调和就是通达一切的实现路径。
3.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fx:何为君子,何为小人?通常解释有德之人为君子,无德或德行不够的人为小人。在我看来,也可以套用在个人身上,即一个人身上的两个面:小我即小人,大我即君子。“君子时中”通常被解释为君子随时保持中庸。我以为这就像一句无用的废话。“君子应该不时地践行平衡之道”这是我的理解,也即允许人在顺境时给自己开启一键加速,允许人在逆境时慢行。平衡是主流,但不是唯一选项。
4.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fx:真正的道,是从来不会远离人而存在的。远离人的道,不是真正的道。由此,我想到之前看到的一个说法(不知真伪):明朝王阳明曾批评过佛教,说它最大的漏洞在于它的“遁世”,缺乏建设性。我想如果王阳明真的有过这种判断,结合曾子的中庸这句,好像倒很在理。于是不禁心中一问:当下的佛门弟子,可否于闹市中修佛礼佛,可否在家中修佛礼佛?如果可以,佛门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为何要含泪舍弃妻子儿女,一门心思入灵隐寺受比丘戒。
5.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fx:君子之道,要向自己求,近处求。由近及远,由低至高,很有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味道。
6.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fx: 人际关系有五种:同事上下级,父母子女,夫妇,兄弟姐妹,朋友。要维护好这五种关系,需要三个凭借:智慧,仁爱和勇敢。
7.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fx:知识或智慧的获取有很多种,比如先天遗传,比如后天主动学习,比如后天遇到困惑而学习。不管是主动学习,还是勉强学习,抑或怀着不同的动机,受利益驱使而学习。末尾的这个“一”即诚或至诚。
8.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
fx:凡事需做准备,准备好了大概率会成功,准备不够就容易招致失败。说话和做事,亦如此。
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fx:求取学问或智慧的方法有:广泛地学习,细致地发问,审慎地思考,明晰地分辨,坚定地实行。
1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fx:别人花费一倍的努力,我花百倍,别人十倍,我千倍。这是什么精神?“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锲而不舍,死磕到底的行动力,让人惊艳。试想如此,笨拙的我怎会不变得聪明一些,柔弱的我怎会不能走向强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