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哥?六歌?
写下这个题目,文中主人公的形象就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虽然这已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
他并不是家中的老六,我也并不知道他家里到底有多少兄弟姐妹,只是在当时听说过他的一些事情,现在想来还是比较感人的。他出生在我下放那个县的一个公社,早年当兵,复员后安排在首都北京工作,成了家,有了小孩,但在某一年却坚决要求调回家乡工作,原因是家中有老母亲要照顾,由此可见,他在家里可能是唯一的男丁,就这样,他回到了家乡,被安排在县委宣传部任干事,时间应该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
我们文宣队到江家坡工地后,他被安排到了我们队,按理来说,他不应该进我们队的,也不知领导是何想法,因为他既不会唱又不会跳,而且年龄大了我们很多(估计有四十开外了),而且是队里唯一的国家干部(按现在的说法,我们都应该算“农民工”),而且又不是叫他当队长或指导员领导我们。这人文质彬彬的,皮肤白皙,中等偏高的个子,不胖不瘦,颇有些玉树临风的味道,脸庞有棱有角,说话轻声细语,不苟言笑,用当下的标准来衡量,年轻时绝对是个帅哥。
就这个帅哥,来我们队里干什么呢?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当节目撰写人,因为他来自宣传部,肯定会写东西。果不其然,他就是来写“东西”的,而且要写“大东西”。每天我们排练时,他在一旁看着,不时地发表点意见,我们写的节目,他看了后也给提点建议,总之,他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个值得尊敬的长者,他姓辛,我们都叫他“老辛”。一段时间后,他开始构思写东西了,果然气势非凡,他要写的是歌剧,而且不是我们一般所演出的只有几个人物一个场景情节简单的小歌剧,而是六场歌剧,而且经过一段时间,还真是拿出了稿子,厚厚的一沓,书写得很工整的。我们当然不敢小看,几个人(雨田、贵午和我所谓的“三巨头”)分别拜读了一遍,然后聚在一起发表意见,大家一致认为:文字功夫不用说,很不错,但却难以搬上舞台,因为无从进行舞台调度。那时没有学习戏剧文学,后来我在大学中文系读了书才知道,那是如同明清时期的“案头剧”之类的东西。工地领导征求我们的意见的时候,我们当然不会那么回答,大家商榷后得出统一的口径是,剧本需要太多的人员,我们队只有十多个人演不出来,另外,演出还需要添置不少的服装道具,一时恐怕难以置齐等等。领导也觉得我们几个人说得没错,这事儿就搁下了。可我们队里那几个调皮的小丫头却来了“神”,背地里给他起了个名字:“六歌”,当然,这只能悄悄地叫,我们几个人还一再叮嘱她们,千万要小心哦!
过不多久,老辛就奉命回了原单位,我参加工作到县城后还去看过他,他还是那么斯斯文文的,还是那么不苟言笑,读大学回来后再到县委会,则听说他在母亲“百年”之后已经又调回了北京,据说在一家国营公司工作,当然我就没有再见到他了。哦,忘了说了,他的名字很有特色的,叫“继举”,与“批林批孔”时批评孔子的“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 不知是不谋而合还是有意为之,无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