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一次公开场合的发言、汇报、培训……都当作是演讲,是与“公众对话”的刻意练习。
一对一的对话,变成一对多的对话场景。
从字面意思上很好理解,回到实践中,却发现没有那么容易转化。
从昨晚首次讲解新领域新方案,而且临阵磨枪赶出来的方案,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讲演。我发现面对众多观众讲演时,我很难做到“对话”方式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
虽然事先也写了提纲,内容也有事先准备,但是未对讲演时的细节内容,观众想要听到什么,如何深入浅出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因此在昨天的讲演中,我认为是有很多不到位的部分。
首次践行“对话式讲演”复盘总结有以下几点:
1)面对很多观众时,心理压力会增加,情绪会紧张,手会发抖。
2)面对很多观众时,思考力会下降,事先未彩排具体讲解内容,面对不熟悉新领域知识讲解时,现场的表达力会下降,照本宣科很明显。
3)面对很多观众时,沟通未能与观众产生现场交流,没有顾及现场的听讲状态,很难去调整讲演内容及方式,调整现场的状态。
4)对新事物新知识点还没掌握很透时,很未能把问题讲透彻,未明确区分重点及次要,划出重点。
以前讲演后,都会去问小伙伴,寻找反馈,得到的信息要么是“还可以,挺好的,挺清楚的…”要么就是“讲的太快了,没有听懂,没有突出重点,内容太多有点赶……”
实际上收到这样正面反馈也好,还是负面反馈也好,对我的讲演技能提升,没有丝毫的帮助。这些年一直按照这样的方式调整,发现这些现象性问题,基本跟每次的现场发挥、当天的准备以及讲演内容有关。
这次不再主动去问别人,进行自我复盘。
讲演的目标—提高讲演的水平,通过在每次公开的发言,当作讲演,刻意练习“对话式交流”技巧。
要提高现场讲演水平同时,还有背后知识的储备,结构化思维的训练,写作能力的训练……
因此提升讲演水平,不只是训练对话技巧,还需要进行系统性训练,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