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下最近工作收获到的新的感悟。
总结起来十个字:毕业求做多,现在求做好;
什么意思呢?给大家讲下我自己的例子。
我在工作上一直以来都是比较积极主动的那种人,可能跟自己天生闲不住的性格有点关系,一旦做完了手头的事,后续没有任何工作时,就会偏焦虑,担心自己没活做会被忽视被抛弃,在小组内没有存在感和价值感,所以会主动找事情做。刚毕业的时候尤其如此,因为没有有价值的工作加成,所以只能依靠工作量和工作态度为自己赢得一些认可。不论是因为工作量少,还是因为逐渐熟练从而效率提高导致的空闲,但凡这种空闲状态超过两天,我内心就开始不适,会主动去跟老板沟通,我没活儿了,你再给我来点儿活吧。这在当时显然是奏效的,刚毕业的时候,团队里总有杂活儿,应届毕业生能做什么呢?正好用来做这些别人不愿意做的琐事。一是锻炼自己,二又能获得老板的认可和同事的感激。因此,在这种自认为正向反馈的循环里,我逐渐习惯并爱上了这样的消除空闲工作时间的方式。
但是直到现在,到最近,在我工作了六年的时候,我才发现,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合并且不管用了。
为什么呢?
前段时间特别闲,手头大部分项目都还没开始,进行中的只有一个。但是这个项目中,我的角色又只是配合并非主导,所以也未曾主动去看过项目里的明细数据。配合工作做着做着开始发现,很多事情在我这个角色里都做不了,对项目有很多质疑也无从发问,导致成就感比较低,到后面也不想主动进来了,只想着把手头的事情做好就行。所以一下子就有大把时间,内心也比较焦虑。
在这种状态里,找直属老板聊了聊,沟通了我目前的工作内容,工作状态,也表明现在好像没什么事情可以做了,想听听他的建议,是不是要谋求别的发展。本来期望得到的回答是他问我“那你对什么感兴趣,我安排你去做”。结果却出乎意外,他连问了我三个问题。(1)“你觉得这个项目有什么问题,是否看过完整的数据,是否有后面的优化方向?”(2)“现在项目进展如何,是否达到预期,原因是什么?”(3)“如果这个项目没有想透彻,去做别的项目,一样会碰到问题,那你会怎么解决呢?”
这三个问题一下子给我干趴下了,当时就感觉脑子嗡的一下,啥都不会了,满脑子只有四个大字“你说得对”,想了一会儿之后我这么回复他,“我回去看一下数据,之后我们再过”,然后赶紧离开这个尴尬的现场。往回走的时候他那三个问题一直在脑子里回荡,感觉格局一下子就给我打开了。
后面的发展就像是我们快聊完时我说的那样,看了项目数据,得出了结论,有了新的短期规划和方向,也算是给我自己敲了个警钟。
我在这个事情里得到的教训不只是对于这个项目的见解,更是在所有工作中都通用的,比如说:
(1)在工作中,质量比数量重要的多。
(2)工作的不同阶段,老板对你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刚毕业的时候,靠多做就能被欣赏,毕业几年之后之后,靠活儿干的多想获得认可基本不可能了。
(3)多跟人沟通。不管这个人是谁,他都有可能给你带来的新的思路和看法。
(4)不管你在项目里是什么角色,都要以项目owner的角色出发去看问题。这样才能看到整个全貌,方便了解和判断走向。工作是给自己做的,站得高看得远思考的点就更多,收获也自然成倍增加。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