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三章 7.下限的提升与上限的下降

第三章 7.下限的提升与上限的下降

作者: 健康数学 | 来源:发表于2020-05-19 08:33 被阅读0次

    (一)上限与下限

    一个人未来可能达到的最高高度,称为上限;未来可能出现最差的样子,称为下限。

    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下限不确定,上限也不确定。

    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他的下限能低到:未来身体有可能不健全、心灵有可能受重创、有可能会做非常累但价值非常低的工作或没有工作、可能每天很痛苦很消极、可能没有身边人的支持。虽然说的好惨,但既然刚出生,谁也不排除未来有这种可能性。

    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他的未来上限更可怕:马云?马化腾?俞敏洪?国家领导人?诺贝尔奖获得者?要知道,太多伟大的人,都出生在一个非常普通与平凡的家庭里。虽然绝大多数人最终很平凡,但是没有谁一出生就注定平凡。

    而当年过花甲的时候,可能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都意味着上限和下限无限趋近,这辈子就这样,没太多变化了。

    (二)下限的提升

    我们知道,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下限不断上升、上限不断下降的过程。

    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时常关注的,是孩子下限的变化,而不是上限的变化。

    比如今天会用了一个词语(不会忘的那种),比如今天会做了一道数学题(也不会忘的那种),孩子的下限确实就提升了。但是提升的幅度甚微,甚至对于人生来说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即使今天不会,之后会似乎也没问题。

    让孩子学习一技之长,也是提升下限的做法,厨艺非常赞,别的问题别太大的话,未来至少可以当个不错的厨师。

    我们让孩子好好学习,考上一所重点学校,这个过程也是提升下限的过程,毕竟清华北大毕业生,还是拥有很多的优势的,最差的一档不说出人头地,也能混得还可以。

    知识方法的习得、技术技能的掌握、周围环境的升级,都是提升下限的办法。可以说,在中小学12年成长的关键期,我们一直关注的,都是下限的提升,焦虑的也全都是下限的提升。但相比于下限的提升,上限的变化更值得我们注意。

    (三)上限的下降

    人的上限,不会因为出身与学历而下降。

    华罗庚,出身普通家庭,只有初中文凭,但凭借自学与刻苦成为伟大的数学家。

    人的上限,不会因为一时甚至长期的成绩糟糕而下降。

    钱伟长,高考总分225,其中中文100,历史100,数学、物理、化学、英语4科一共25分,但出于理想、热爱、努力,成为中国近代“应用数学之父”、“力学之父”。

    人的上限,也不会因为某一学科的彻底崩溃而下降。

    远的毛主席、季羡林、钱钟书、朱自清,近的马云、俞敏洪、王小丫、韩寒等,他们数学的学习真的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但这依然不影响他们在各自领域里成就非凡。

    那么,人的上限是如何降低的呢?

    1、对热爱的扼杀

    热爱的内容被压抑,会降低人的上限。

    一个人如果没有热爱的东西(痴迷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等不算),能达到的高度必将大打折扣。

    一个人,接近他上限的一大片区域,注定全部源自热爱。我们绝大多数人之所以平凡,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自己热爱的东西。

    其实很多人,都有过热爱某项内容的萌芽,比如有的人酷爱音乐、有的人酷爱画画、有的人酷爱运动、有的人酷爱写作,等等。

    喜欢到什么程度算热爱呢?

    情愿全身心投入时间与精力,充满幸福的去奋斗、去付出,即使过程是酸涩苦辣的也享受其中,即使没有回报也不后悔。尤其在遇到阻力、挫折时,才显出什么是真正的热爱。

    丁俊晖,11岁的时候,能每天主动台球训练8小时以上,并且享受这个过程,这是对热爱很好的诠释。

    相信绝大多数的家长,不会让孩子放弃主科,来主攻孩子热爱的事情。其实选择热爱的事情,想不出成绩都很难,除非不是真正的热爱,或者人格、身心等有严重问题。可是压抑孩子的热爱,人格与身心更容易出问题。

    在国内,往往因为各种考试,尤其是中高考的存在,即使孩子对某个内容产生了热爱的趋势,也常被家长约束。

    “不要偏科”、“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考试不考的内容上”,都是常听到的话。对于下限的提升来说,这也许是对的,但同时考虑上限与下限的话,这是非常不对的。

    就这样,很多热爱的萌芽,最终只变成了喜欢、擅长、业余爱好,离热爱太远,甚至很多连喜欢和擅长,都渐渐消失了。没有了热爱,注定意味着上限的大大降低。

    2、对痛苦的麻木

    反感的部分被强求,会降低人的上限。

    没有谁是十全十美的。一个人,有喜欢的事、有不喜欢的事;有擅长的事、有不擅长的事;有追求的事、有不追求的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喜欢的事被压抑,是不对的;不喜欢的事被强求,就更加不对了。

    首先要说,古时很多谚语,其实传递了错误的信息。比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都重点讲述学习是要下苦功夫的。其实苦不苦是相对的,丁俊晖的训练,在绝大多数人眼里是苦的,但他不觉得苦,反而是自愿、主动、享受的。

    古人为了读书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等,在绝大多数人眼里是苦的,但他们不觉得苦,反而是自愿、主动、甚至是感觉幸福的,因为这是他们热爱的,而不是被强迫的。

    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是被迫的、是被动的、是反感的,还坚持去做,还特别努力。这样提升的下限有限,但上限却会大大降低。就比如,有的孩子不喜欢弹琴,还被迫无奈天天练习,可能是希望养成刻苦的习惯、然后有一技之长。但往往结果是,苦练许多年,这一技也不怎么长,是否喜欢都不一定,更别谈热爱了,自然也就没什么更大的发展了。

    更为可怕的是,刻苦是刻苦了,但是也习惯于刻苦了。未来工作不喜欢,也就接受了;未来对象不喜欢,也就接受了。不幸福不快乐也没啥,毕竟小时候一直是这么过来的,早就习惯了。

    虽然有可能具备了吃苦耐劳的习惯,但连追求满足感、幸福感的能力都不具备,人生的上限也随之大大降低了。

    3、对创造的泯灭

    自己的想法被束缚,会降低人的上限。

    创造力、想象力、原创能力,这些能力我们不如欧美,这似乎已成共识。其实这些能力,我们的孩子很小就都具备,并且每个孩子的想象力都很强。可惜的是,随着孩子思考行为被限制、思考方向被束缚,他们的思考意愿不断下降,创造力、想象力等都逐渐消失,甚至最后完全消失。

    课上老师讲一道题,孩子突然产生了一个自己的解题想法,但他想到父母说上课要认真听讲,于是放下自己的想法;有孩子没有放弃自己想法,不理老师讲解,但有可能老师强制听讲;也有孩子因为想自己的而没听讲,导致问题没学会,最终依然被教训。

    其实,放弃一时的听讲,选择去想自己的思路,是对的。即使没想对、即使错过了一时的讲解,但保护了自己的思考意愿、积累了探索经验。一时的不会,可以有很多的时间和办法来解决。但是放弃自己的想法,错过了往往就回不来了。

    还有这种情况,一道题,孩子本来有自己的解题方法。但家长或老师,一看这个方法比较麻烦、适用范围小、容易做错等原因,就让孩子直接放弃掉,一定要用自己教的方法。这是对孩子思考更大的束缚。

    当然还有一个常见的情况,就是教孩子要听话。一旦看孩子不按规则做事、不按父母的想法做事、甚至行为古怪、想法古怪、不听说、不听劝,就接受不了。一定要让孩子听自己的,按自己想的路成长。

    无论是为了听讲放弃自己的思考,还是为了应试放弃自己的想法,还是为了听话放弃自己的意愿,无论出于主动还是被动,都是对人生上限的巨大打击。长此以往,孩子终将失去好奇心、探索欲,失去想象力、创造力,失去思考的灵性,失去灵感的迸发。

    但这些还不是最可怕的,这些只是让孩子成为不了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企业家等。最可怕的是,孩子还将失去对自己人生的认知与思考。因为孩子们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靠老师与父母的讲解,几乎从未应用过自己的认知与思考。这使得他们未来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专业、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工作、不知道要找谁当伴侣、甚至不知道活着的意义。遇到人生中的种种陌生的、挑战的困难,他们可能都不知道怎么办,只能依赖他人,或者效仿他人。

    一时的听话、一时的听讲、一时的守规矩、一时的束缚自己,也许能带来一些下限的提升,但伴随着的,必然是上限的极大下降。

    4、对思维的禁锢

    不懂的内容被灌输,会降低人的上限。

    学习,很多时候是让孩子们从不知道到知道、从不明白到明白的过程。当然,如果我们只看重做题结果、只看重学习结果、只看重考试成绩,就会忽略学生学习的过程,比如是否真的明白了这件事。

    比如孩子学魔方,这个谁都能学会,并且能越练越快。但是,几乎所有会转魔方的孩子,都不懂魔方,因为他们什么时候把公式忘了,就转不出来了。这意味着,公式是记住的,而不是理解领会的,更不是独立思考的。

    比如孩子学一道数学题,家长讲一遍,没学会;又讲一遍,还不会;又讲了好久好久,孩子终于会做了。实际上不是真的会做了,而是记住了。

    再比如说,有的家长会跟孩子一起在机构听课,孩子课上不会的,回家后家长现学现教,反复教反复练,让孩子通过学习次数和练习次数,达到会做题、掌握公式方法的目的。成绩上来了,但能力反而下降了。

    也许,我们认为孩子能掌握方法、能做对题目、考试能考高分就好了,因为能提高下限。但实际上,学了大量不理解、不明白的问题后,孩子失去的是宝贵的判断能力、推理能力、质疑能力。

    一个新的公式方法,孩子没有能力去判断它的对错,也没有能力去想它是如何被发现和想到的,更没有能力去想为什么是学这个方法而不是其它的方法。也就意味着,在学生会的题目越来越多的时候,下降的恰恰是更为宝贵的上限。

    往更远了想,这些孩子未来在听到种种说法的时候,也许都没有了任何抵抗力与判断力。听别人说往东走,就觉得往东走是对的;听另一些人说往西走,就又觉得往西走是对的。

    一时的不了解、一时的不知道、一时的不明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非要让孩子会,恐怕带给孩子的,是无尽的迷茫。这是对人生上限致命的打击。


    【总结】

    几乎所有家长,即使没有孩子成龙成凤的心愿,也都会希望孩子能做最好的自己。

    不过,能做最好的自己,靠的不是成绩的优异、靠的不是名校的录取,而是先保护好孩子的上限,再适时适度的不断提升下限,甚至下限的提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们要谨记对人生上限的四大伤害:

    对热爱的扼杀、对痛苦的麻木、对创造的泯灭、对思维的禁锢。

    做了这么多年教育,我们清楚的知道,诸多家长认为,努力了就不后悔了,担心的是没有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机会,担心未来会因为没有努力过而后悔。

    但实际上,最应该后悔的,是在成长的最关键时刻,成功的破坏了孩子的人生高度。我们应该为努力的破坏了孩子的上限而后悔,当然更可怕的是,我们破坏了还不知道,而仍在为下限的一点点提升而着急焦虑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三章 7.下限的提升与上限的下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kv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