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细读四大名著三国三国演义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2)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2)

作者: 常余生 | 来源:发表于2020-05-09 23:48 被阅读0次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徵拜议郎。

曹操少年时很机智敏锐,就是反应特别快,而且比较有权术,说的是城府比较深,做事情能权衡有办法。这个确实是一般的血气方刚的少年比较缺少的特性。但是任侠放荡,就是喜欢行侠仗义,不治行业即不务正业,不学习主流文化,不学经史子集操行学业之类的。但是世上的大多数人都觉得平平无奇,大概就是当作少年曹老板是又一个大汉古惑仔。只有梁国乔玄、南阳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

桥玄何颙这两个人也是不简单。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很难年轻的时候断定。毕竟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与个人能力,家庭背景,时代洪流,甚至世运命运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都有关系。特别是曹操这样一个历朝历代都可以成为话题的人,能在曹操年轻的时候就给出“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这样的评价的人,眼力是有多么的毒辣。

桥玄曾任睢阳县功曹,因不畏权臣梁冀、敢于追究陈国国相羊昌的恶行而闻名。后来,桥玄被举荐为孝廉,历任洛阳左尉、齐国国相及上谷、汉阳太守、司徒长史、将作大匠等职。还担任过度辽将军,维护东汉北部(包括东北、西北)边防和处理北方民族政务。可谓文武双全。最后官至太尉,他这个太尉可不是曹嵩那样买官得来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干上去的。但奇人总做奇事,他感觉大汉日益衰败,自己又无能为力,便自己参自己一本托病辞职了。

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将,被后人称为“蔡中郎”的蔡邕,在《太尉桥玄碑》中称赞桥玄“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建安七年曹操驻军浚仪,派兵修治睢阳渠。其间,他派人以太牢祭祀桥玄,还写了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来祭奠这个“知己”。

那么何颙这个人呢?何颙字伯求,东汉末年名士,南阳襄乡(今湖北枣阳) 人。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之时被宦官诬陷,逃亡汝南郡境内。这次的党锢之祸影响非常之大,陈蕃、李膺之败预示着宦官势力正式在东汉末年一家独大。后面继续讲《三国志》一定会讲到。而这次党锢之祸就牵扯到何颙。

党祸解除后出任中央要职,累次升迁。后参与谋刺董卓事件,未果,忧愤死去。

何颙一见曹操,就评价:“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他评价的另一个人的词可能更脍炙人口一点,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颍川荀彧,王佐之器”。荀彧当了尚书令之后,还派人把何颙的墓迁到了自己叔父荀爽的旁边,以示祭奠和尊重。。

曹老板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依靠着家里的势力举孝廉。举孝廉简单的说一下吧。举孝廉就是所谓的查举制,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各个郡国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人口不满二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人口不满十万,每三年举孝廉一人。当然,选出的孝廉还需要参加考试才能录用。

曹操通过一系列选拔,二十岁就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这个官职是东汉末年才设立的,以前没有,主要掌京城洛阳及北部郊区的治安。这个职位其实是不高的。

顿丘令,就是顿丘县的县令,汉朝一县的长官,大县称县令,小县称县长。

议郎,也是郎官,但这个时候曹操应该与举孝廉后担任郎官的时候级别不同,等同或高于县令的级别。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馀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徵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光和末年,黄巾起义爆发,乱世到来。曹操与天下英雄正式开始登上舞台,他方唱罢我方唱。曹操拜骑都尉,掌控羽林骑兵,一般秩比二千石。其级别应该在县令和太守之间。奉诏讨伐颖川黄巾贼。

曹操初次出兵,就配合皇甫嵩火烧黄巾军营地,率骑兵奋勇杀敌,很快便击败了一只黄巾军队伍,杀敌数万。后来黄巾军首领张角病死,主力军被朝廷打败,但仍有部分地方部队仍然坚持斗争,同朝廷对抗。黄巾军主力被灭后,曹操因为歼敌有功,被封为济南国相。

济南相,即济南封国的国相,实际掌控封国的治理大权,与郡太守等同。曹操被封为济南相后,励精图治,想用自己的才能治理好这片土地。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吏治问题,东汉末年整体吏治在宦官当政的情况下是比较混乱的。济南国属于王侯们的封地,下属有十多个县,曹操是个正直廉明的人,他发现这些下属县的县令们贪赃枉法,上趋炎附势,下勾结不法分子,克扣欺负老百姓,于是上报朝廷,一下撤换了八个县令。曹操吏治严明,对违法犯罪毫不手软,让济南国的官员们惶恐万分,从此不敢再作恶,济南治安得到好转。

曹操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现象。其实就是立祠祭祖,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在当时的社会下,达官贵人为了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互相攀比,争相立祠祭祖,祠堂太多了,加之各地频频举行祭祀活动大搞排场,甚至供奉一些牛鬼蛇神,而且祭祀的花费还要从老百姓身上克扣,成为了他们的一种敛财手段,百姓有苦难言。

曹操针对这样的社会现象上任后便即令禁止淫祀,捣毁祠堂,不准再以祭祀之名鱼肉百姓,一时间收到百姓拥戴。但是这样雷厉风行的改革措施触碰了当地权贵的利益,被士族们利益关系调到了东郡。曹操多是无奈,也是失望就告病辞官。

曹操的第一次从政以失败告终,毕竟在那样的乱世,曹操这样的一股清流确实是格格不入的。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句“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所谓名言,的的确确是抹黑了这样有志气的少年,不过曹操会不会在后来的经历中改变,我相信继续读下去,《三国志》会给我们答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mr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