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琴是宝钗的妹妹,她的登场虽然如烟云转瞬即逝,却是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她能够充当一个旁观者,冷眼旁观一段世情。
华丽地登场,悄无声息地谢幕。
她的样貌是极其美丽的,曹公简直把她塑造成了一个相当完美的形象。
不仅如此,而且还因为她父亲喜欢游山玩水,各处也都有买卖,所以就带着家眷,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
正是因为这样她才能见多识广,这也是成天待在园子里的众姐妹们不能比的,因而她眼界也就开阔了。
这样的女孩子会对生活有更多的感悟和理解。有时候“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书是要读的,不过有机会的话还是应该多出去走走看看,因为很多书上的理论不如实践来得深刻。
而且很多人说游历过名山大川之后,看了很多寥廓的景象之后心境也就开阔了。甚至我们很多人会在生活中经历了一些不如意的变故时选择先把手头的工作放一放,给自己放松一段时间出去走走或许也就释然了。
宝琴的性情也是平淡随和的,不过她又会带有小女儿的天真活泼。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就既不像黛玉老给人的敏感伤怀,也不像宝钗老给人的思虑过深的感觉。
一般来说,封建社会的女孩儿们的行动是极其被束缚自由的。而塑造宝琴这个趋于完美的形象,或许也是为了表达一种自由的理想主义。她在未出闺阁前就是十分自由的,她的双脚不被束缚。
不过后来她嫁给了梅翰林的公子,书中也没有关于她的内容了。不过想想嫁过去之后应该也就要承担一个做大人的义务,也不能总是像先前那样随性自由了。
只不过这样的结局虽然是圆满的,但圆满的结局也大都千篇一律,所以或许也没必要特写了。
反倒是整部《红楼梦》中的悲剧各有各的不幸,因而更加让我们对每一个女孩儿的命运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中,宝琴写作了十首怀古诗,虽然学者们对这十首诗具体讲了什么争议很大,但还是可以体现宝琴虽然年幼但是很有才气。
而也正是因为这些诗作是她外出游历所见的很多景象,所以对于其他姐妹来说是既陌生又惊奇的。
但也有宝钗对她提出的一些意见批评:“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做两首为是。”
在大家都在为宝琴的才气赞美不绝的时候,宝钗却对她泼了一盆冷水,然后很多人说宝钗是嫉妒她这个妹妹。
我认为“羡慕嫉妒”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宝钗也曾说过:“我就不信我哪些儿不如你?”
就像宝钗来了贾府这么长时间,长辈们喜欢是喜欢的,可明显是宝琴“后来者居上”嘛。
尤其是贾母的态度,刚来就喜欢得紧。
宝琴长得十分美貌,贾母甚是喜爱,夸她比画上的还好看,还曾欲把她说给宝玉为妻,后知道她已经许配了人家就放弃了。
还要让王夫人认她做干女儿。
这一切都从侧面表现出了宝琴是一个美丽且讨人喜欢的女孩子。
不过在这里宝钗生出一些“妒意”也是情有可原的。
宝琴毕竟也不仅是男性文人之间会有“文人相轻”的情况嘛,而且宝琴是自己的妹妹,可人人都夸赞她。
还有就是宝钗她们确实没有她见多识广,所以对有些地理风俗或许是真的没有宝琴知道的清楚,因而觉得她有时候说的是无史实可考的。因为她们知道更多的还是从书本上得来的。
还有可能就是因为宝琴和她同样为薛家人,宝钗“打击”一下宝琴也是希望能低调内敛一些吧。毕竟她为人处世总是要思虑多一些。她估计也是怕妹妹太过出风头招惹背后议论薛家吧。
而且,也就只有她这个姐姐更有话语权,别的姊妹们还是当成客人客气的。
不过宝琴可以这样自信满满地吟诗作赋,倒是很像湘云的性格。
心直口快,天真烂漫。
关于宝琴,最有名的应该就是那个“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的故事。
有一美人兮,立于冰雪中。
柔荑采桑花想容,脉脉秋水流光转。
红梅轻点朱砂媚,冰雪琉璃谪仙人。
这“雪”和“梅”似乎也正好暗合了她薛家和梅家公子的一段姻缘。
宝琴的身后还有一个丫环抱着一瓶红梅,活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
这仇十洲是明朝画家仇英。仇英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与沈周、文征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此人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为明代工笔之杰。仇英一生短命,只活了40多岁。
但据查,《双艳图》是不存在的,《红楼梦》提及此画,实乃托名。根据小说的叙述,“双艳”是指梅花和宝琴。因为背景有雪,有人提出《双艳图》应改为《艳雪图》更为恰当。此可当一家之言。
宝琴这样美好,又和宝玉的生日是同一天,难怪老太太要说许配给宝玉呢。
宝琴甚至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宝琴也参与了贾府的祭祀活动。
地下两面相对十二张雕漆椅上,都是一色灰鼠椅搭小褥,每一张椅下一个大铜脚炉,让宝琴等姊妹坐了。
这里还特意提到的是“让宝琴等姊妹坐了”,没说“宝钗”,也没说“黛玉”,就偏偏说了个看上去应当像是“外人”的宝琴。
这里除了可以看出她备受宠爱以外,或许有作者曹雪芹别有用心的安排。
既然是充当一个旁观者,岂不是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说法效果。或许就是安排一个宝琴来看贾府走向末路之前再没几次的回光返照了。
现在的盛大热闹与将来的落寞凄凉作对比,更显悲怆。而那个时候宝琴早就没有她在此地的身影了,她也早就已经带着她所看到的末路笙歌离开了。
一个完美的旁观者,用她的冷眼,旁观着世情。
最终,烟消云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