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写六大法则是:
1、不要停;2、不要想;3、不要改;4、要定时;5、要具体;6、要晨写。
今天谈谈第五个法则:要具体。
01 “要具体”是指什么?
要具体,指的是文字要求精准、形象、具体、注重细节、身临其境,要尽可能用身体觉知去写作,用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去”写作“。能多具体,就尽可能多具体,这是禅写训练中非常重要,但又最容易忽略的地方。如果”要具体“这一法则没有实践好,写作水平很难真正提升,洞察力也很难提升,禅写第五法则,也是完成从新手到高手飞跃的重要法则。
02 为什么要具体呢?
(1)具体精准,对于写作者来说,有利于激活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利用无意识创作,挖掘潜意识宝藏。对于读者来说,具体精准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吸收和共鸣,因为这是人大脑天性决定。
唐诗宋词为什么能流传千古?因为它们里面,都是具体的意象,同时遵循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激发人右脑先天功能,所以读书人都很喜欢。你看这首诗《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每一个词都是具体形象的,却非常有感染力,让人深深触动、回味无穷。
读一下诺贝尔文学作家例如日本康端川成等人作品,或者国内知名作家如张爱玲、余华、严歌苓等作品,你都会发现,他们的文字,让人身临其境,描述非常具体细致,就像电影一样呈现,让人仿佛能清晰地看到书中任何场景。这就是“具体”化写作的威力。严歌苓在一次演讲中也说到:“写一个东西要有质感。这段文字你写出的一个场景,要有质感,最好还有触感,就是说有六种感觉都有,六种感官都有。”
(2)要具体,这一法则,也同样让人思维不散乱,而更加容易安于当下,写于当下。如果在写作的过程中,思维过于发散,不够聚焦,那么自心也很容易散乱。
所以,应当在每一次写作,都要进入到具体形象中去描述,仿佛自己正在看一部由无意识导演的电影,同时把它如实写下来即可。随着我们每日训练,我们身临其境能力会越来越强,一下子就可以进入到某个场景,然后细致观察的同时,用具体精准语言表达出来。
为什么真正的作家会非常热爱写作,大概也是这样缘故,因为写作是一种创作行为,它会充分调动人左右脑、潜意识的,在那个过程中,比看一场电影还要有意思,真正进入创作状态,人是完全放松自然的,很容易出现心流体验,文字就源源不断从某个泉口中流淌出来,汇聚成一片文字溪流,最终通向一片更为广阔创作大海。
03 要具体,应该怎么做?
(1)刻意训练自己内观想象能力。在写作过程中,想象某个和自己当下文字有关的情景,然后站在那个中心,用眼睛、鼻子、身体触觉等去感知周围一切,当你看到某个意象线索,你就更为集中注意力顺着它去深入探索。
例如你想象自己正行走在日常上班路上,你重新观察周围的一切,也许是一个打着伞穿着蓝色衣服男士行人,也许一辆绿色的的士,或者一辆橙色幼儿园巴士,一只白色流浪猫正在垃圾桶旁边觅食,一个红色的消防栓,还有门前众人正排着队等候购买的热气腾腾的杭州包子店,或者天边某一片形状如凤凰的彩霞…等等,总之,重复利用你想象力,越具体越形象越精准去观察越好,这样你写下的文字也会更加具体精准。
《心灵写作》作者娜妲莉.高柏这样说:“务求明确,别说‘水果’,告诉我们到底是什么水果,比方’那是一颗石榴‘,给事物正名,还其尊严。…威廉斯还说:’不要概念,而要具体的事物。‘,研究’鼻子前面‘的东西,别说它是’花‘,而要说出她是’天竺葵‘,如此,你更能深入当下,并确实活在当下。”
(2)在文中多尝试用对话的方式。在小说中,对话肯定是最常见的。但是在你其它类型文章中,哪怕你是写某种经验干货类的文字,也可以充分利用对话方式。可以设想一个活生生的读者在你面前,你正和他聊天沟通。也可以设想某一个具体场景中,你和某一个同事讨论着一件事。大家有不同的观点,不断展开切磋。
我看过不少写经验类型的书籍,采用两人对话的模式写出来的。例如邹鑫的《小强升职记——时间管理故事书》、张兵的《社群营销兵法》,里面就是对话形式展开讲解,还有李笑来的书籍,也总感觉他是和你在聊天对话一般。这种写作方法,可以大大激活作者创造力,像科幻作家雷·布拉德伯里在《写作的禅机》中,就讲到,他所有作品,并非经过事先策划设计,而都是先创造了一个主角,然后通过人物对话、行动等,自然发展产生各种故事。一旦你写作时,有设想出相关人物,并进行对话,就会自然推动你创作发展开来。
(3)要具体引用例子、数据等,不要模糊。人对于模糊不清的东西,会心存疑虑,你的读者在日常生活当中已经足够多困惑了,千万不要随便再增加更多不清晰不确定的东西给别人。而具体精准的内容,读者则心服口服,不会困惑,因为你已经帮他解决掉了。如果在写作中如果想起某位名人的话,那就要具体引用之,把出处也说清晰。越是具体,越有说服力。
涉及到数据引用,也更要求精准。要做好具体精准表达,平时注意精准收集原汁原味的材料,不可道听途说,从二手乃至三四手中获得素材。现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到处充满粗制滥造的文字,最好的策略,还是回归书本,回归经典,回归源头,从源头中获取一手思想信息。
(4)多用故事化表达。人人都爱听故事,这里有深刻的道理在里面的。因为故事,就涉及到了场景、人物、对话、情节等等,都是非常形象化的,是最接近生活的。如果作者懂得故事化表达,首先自己在写的过程中,就会被带到某个场景当中,进而可以最大化激发自己想象力,进行淋漓尽致地创作。对于读者来说,会被故事带入那个场景,很愿意听你讲,同时也更有利于他吸收其中的思想观点。
(5)要具体,就要少用“想”动词。
美国作家恰克.帕拉尼克谈写作方法的时候,他说:“从现在开始——至少接下来半年之内——你不能用“想”动词。这包括:觉得,知道,明白,懂得,相信,想要,记得,想象,欲求,还有其他那一百个你喜欢用的词。这张单子还包括:爱和恨等。”
因为想是抽象的。“我认为”、“我觉得”、“我想”、”我喜欢“、“我知道”、“我相信”…等等尽量少用,多陈列出具体形象的证据。不要试图说教式说服读者。而是让读者看到、闻到、感受到之后,让他自己得出结论。尽量做到”无我“,文章中”我“的观点越多,留给读者的参与度就越少。恰克.帕拉尼克对此说:“思考是抽象的。了解和相信是无形的。如果你只展现出物理活动和角色的细节,让你的读者去执行思考和了解,以及爱与恨的话,你的故事总会更有力。”
(6)要具体,就要少用形容词、副词。
高评分奥斯卡奖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其剧作者斯蒂芬·金,他有一句名言“通往地狱的路,是副词铺就的”。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曾提出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并努力实践这一原则。他的作品很少使用形容词、副词以及修饰性从句,避免代替读者作判断、下结论,而只是用准确生动的名词与动词描绘场景,讲述故事,将“水面上的八分之一”传达给读者,剩下的“八分之七”则需要读者再思考。因此造就了他的作品深邃隽永,耐人寻味。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面也强调,作家千万不要轻易下结论。
美国有一个叫本·拉特的作者,干了一件很奇葩的事情。他在给《石板》、《哈佛讽刺家》、《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等媒体写稿之余,不知道是兴趣爱好,还是闲着没事干,居然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了1500多部作品,用数据来寻找畅销书作家的写作规律,探索黄金写作法则。他发现虽然海明威、史蒂芬.金虽然不提倡用副词,但是他们作品中还是有百分之五点多的副词概率,而海明威一部不是很受欢迎的作品,副词概率明显比他的其它经典作品要高。另外,本·拉特也分析那些诺贝尔文学作家写的著作,发现他们经典作品使用副词的频率明显较低。
例如“非常”、“很”、“十分“等,换一个表达方式,如果你想说一个人非常美丽,那你就具体化,描述一下她的头发怎样美丽,眼睛怎样美丽,嘴唇怎样美丽,声音怎样美丽,走路仪态怎样优雅…越具体越好。不可偷懒。一句简单的“她非常美丽”,起码要尝试延展成一百字以上的描述。在禅写中,要时刻这样训练自己。
04 总结
禅写第五法则——要具体,这一法则是所以名作家必定遵从的法则,也是你超越新手、超越过去自己的重要法则,在每天的训练当中,必须有意识地刻意训练这一法则,直到变成你的习惯,融入到你无意识当中去。如果你把这一法则运用得娴熟,你才真正开始进入写作大门,你每日训练才会有真正的成长。很多新手虽然有日更,但是都是没有目的性的训练,所以离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记住,要具体,把这条法则融入你骨子里!
初稿:2019年6月11日 6:07-7:22
修订:2019年6月12日 17:44-18:22,20:52-21:34
网友评论